陈罡|把教师看作什么样的人?——基于一个学校管理案例的思考

2020-02-24   校长学院


【案例】某校要求年级教师之间交叉检查教案,并且要严格要求,拍照记录并指出不足,指出不足越多,表明越认真。基于以上做法:1.你赞成还是反对?请陈述理由。2.如果年级交叉检查的方式不变,你是否有建议?(案例由深圳罗朝宣校长提供)

这个案例所叙述的管理现象,其实我们都不陌生。在许多学校的管理实践中,这样的做法以及与这种做法类似理念的管理行为,比比皆是。管理者很无奈,常常抱怨教师职业倦怠不好管,若不严格要求,教师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抓不去。教师们其实很痛恨,因为这种做法带来的压力,会让更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写教案为了上好课,和在同事面前展示教案,两种压力毕竟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教师们却又很无奈,这是学校行使正常的管理权限,更何况这是基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良好的出发点的,让教师们也无可指摘。

【第一个建议】基于案例后提出的两个问题,先给出这样的建议:若交叉检查的方式不变,可以把交叉检查改为“交叉欣赏”,让老师们改“找不足”为“看优点”,找出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然后拍照并阐述理由,推荐给大家。

显而易见,案例本身的做法和建议给出的做法,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是有根本不同的。案例中,学校管理者的确是对工作严格要求,目的是明确而正确的。但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不禁让大家觉得,更多是从教师容易怠惰的角度,防着老师、看着老师。学校管理者担心教师备课不认真,导致教学时不认真、不努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用类似“游街示众”的方式来震慑教师、威逼教师,以期待在高压之下,让教师们可以严格执行学校的备课要求,以达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是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也称为“X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大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并且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这也就说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假设。它其实源于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基于人本性的懒惰,所以必须加以鞭策,而人的行为动机,只不过是用经济和权力来维持效力和服从。

而给出的那个建议背后,其实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中,管理者该如何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呢?是防着老师、看着老师?还是真正鼓励老师,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向上、向善的力量,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学生需要鼓励与欣赏,其实教师亦然,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如此需求!管理者如何看老师,教师就会如何对学生!从传递的角度来说,从真正以儿童的发展来看,更需要鼓励和欣赏教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备课、更有效教学,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人人都更希望自己能够有更稳定的社会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尊重的需求。从尊重需求的外部来看,就是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若尊重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那么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就是“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在马斯洛之后,麦格雷格又进一步总结了以上类似的观点,形成了所谓的“Y理论”。可以看出,“Y理论”与“X理论”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性假设,当然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两种方式得到的管理结果也许相同,但管理效果却完全不同,管理的长期结果其实也会不尽相同了。

不同的管理行为背后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而不同的人性假设其实蕴含着我们信奉的不同的管理理论,自然就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其实是一个理论+实践的闭环,清晰可见。所以,为什么同样一件工作,在不同的学校管理者那里,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来处理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究竟把教师看作是“经济人”,还是“自我实现人”。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难道人性就是如此简单吗?就真的是非此即彼,然后采取简单化的、单一的管理理论就可以了吗?

实践者不禁会心一笑,因为现实中绝非如此简单。在许多学校,多数人当然都是“好”的,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鼓励、欣赏可以激励他们。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的确确也是有个别的、少数的“不好”的员工(这里用好与不好,只是为了简单表达,并非指好人和坏人),他们的确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他们人性中的确懒惰成分居多,需要监督并严格惩罚才可以。那么,如果只是基于“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采取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人的管理成效,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怎么办呢?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可以采取“X+Y理论”模式,把两种理论复合使用,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能。具体来说,就是检查教师备课的不足,由学校行政或邀请的少数教师专家来做,发现问题以后与教师单独反馈沟通,指出不足帮助改正。如确实问题严重,应及时要根据学校管理的制度,采取不同等级的惩罚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没有短板。

鼓励与欣赏,全体教师还是按照上述的第一个建议做,这种广而告之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宣讲,在教师正确的、好的备课做法之中,确立和弘扬学校的“对的”和“好的”价值观。通俗地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鼓励善的,也要防止恶的,需要兼顾。因为好的制度能让“好人更好,坏人不敢坏”,坏的制度则反之。

其实,这个案例还有一方面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关于“备课”的话题。可以延伸出如下问题:1.育人质量的提升是目标,检查教案是手段,“这个手段”和“这个目标”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2.备课就是写教案吗?写好教案就是备好课了吗?3.写教案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检查和相互欣赏,会不会让备课的目的发生异化?学校管理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鉴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