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孩子获取真知的重要路径。不过,好经被念歪了的乱象也不少。
最近,《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一封“家长来信”,引发无数年轻家长的共鸣,亦在舆论场引起热烈的讨论。来信以一位二年级孩子母亲的视角,有理有利有节地质疑了各种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
比如,要求孩子去采访一名与新中国同岁的老人,请他讲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故事;参与一次社区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一次社区里的老人,并把你为老人佩戴红领巾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本子上……可问题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留给刚刚上小学二年级、语言表达尚不顺畅、只能写50字左右短句、尚不会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孩子,可行吗?合适吗?
中国家长们感同身受的控诉,估计都能重新办个“吐槽大会”了。如此“素质教育”,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家庭作业成了“家长作业”、社会实践成了折腾家长,两重罪是明摆着的:
其一,鼓励了弄虚作假,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瞎编乱造。就像家长来信中说的,“我在没有参加任何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社区居委会盖章。没想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验丰富,立刻给我盖了章,还提醒我‘内容你自己编一下’。”如此造假成风、乃至成为惯例,活生生让初衷美好的社会实践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一张白纸的孩子,会怎么看这种胡乱编造的“社会实践”呢?
其二,增加了家长负担,让年轻父母苦不堪言。家长们白天上班赚钱养家,晚上加班为娃折腾。正如网友感慨的:实际上现在的家长都是“全能选手”——做得了小报、画得了画、找得到资源、撑得起横幅。更厉害的,还要身心俱疲地周旋在跟孩子“数一亿粒米”或者“每周写万字读后感”等奇葩实践任务之间。面对一些堪比蜀道之难的任务,家长不仅要拼脑力和体力,还要拼人脉资源,最关键的,除了家长群里个别“胆大”的,有几个敢于跟科任老师“叫板”的?
作业是家长的,签名是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是跑偏了的素质教育——既是权力任性的变种,又是形式主义的流毒。真正的问题是,比窦娥还冤的家长,抱怨与牢骚,说给谁听呢?
朱熹在《小学》里说,“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让孩子早点走出校园、拥抱时代,这是教育规律使然,亦是成长路径使然。和爸妈一起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在社区找到“小公民”的感觉,或者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与同龄人对话,听起来都是些不错的任务设计。得体合宜的社会实践,有着生动的现实诉求,有着鲜明的价值主张,不仅能让家长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能丰富认知结构和教育内涵。
社会实践可以有,但实践的规矩不能无。换句话说,让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少一些、让教育减负的春风能惠及天下家长,最关键的还是两个办法:
一是规范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让所有天马行空的馊主意都能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出来坑孩子、坑家长。我们可以参考公共行政中的“前置审批”程序,让每个实践任务都有人审、有人管。
二是强化过程监督、畅通举报通道。我们可以用“家委会”等体制机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监管中来,对于失控失当的社会实践任务,要追究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全流程监督、规范化操作,孩子的社会实践才不至于成为家长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