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丨“草鞋书记”杨善洲:用为民情怀筑起绿色丰碑

2019-10-17   云南新闻广播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回首新中国的非凡历程,无数奋斗者兢兢业业,立足平凡岗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出炉,云南有7个名字闪耀其中,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见证者,祖国发展的开创者、建设者,也是云南人民的骄傲、云岭大地的荣光。即日起,云南新闻广播特别推出“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岁月里,最美奋斗者们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追梦身影。

30岁起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几十年如一日,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草鞋书记”;60岁退休后,他谢绝到省会城市养老的机会,回到家乡专心植树造林,一种就是22年,在光秃秃的荒山上建起了数万亩人工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种树书记”。

他就是杨善洲,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草鞋书记”永葆农民本色

下乡经常随身携带锄头,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面色黝黑、双手长满老茧的杨善洲,喜欢下乡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疾苦。一辈子爱和农民一起劳动的他,把与群众一起劳动当作了解基层的重要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他说。

一心想着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杨善洲就这样带领着保山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一系列改革实践,在较为贫瘠的家乡播撒经济社会发展的种子,逐渐把保山建成“滇西粮仓”,工业、建筑业实现从无到有。

扎进大山践行朴实诺言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柴火,后面下着马牙霜……”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林工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间油毛毡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九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也因陋就简。

改变荒山秃岭需要大量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时常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他就带头到花市街上捡果核,实在捡不完,就发动林工一起去捡。

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杨善洲奉上一张笑脸,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

一个个小果核,在岁月轮回中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他还带领大家修建林区公路1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多,让大亮山附近的群众过上通路通电的生活。

善洲林场筑起绿色丰碑

1988年10月的一天清晨,杨善洲带着林工自学洪上山查看刚种下不久的树苗。临近中午,他们在山坡上休息。“老书记您为什么要来种树啊,在城里享福不是很好吗?”自学洪不解地问。

书记随后意味深长地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是党培养了我,家乡养育了我。“大亮山光了,没有人牵头,我要把林子造起来,好好做一件事。”

不忘初心,奉献一生

2009年4月,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厉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歇。望着自己种下的树,老人笑得很开心。“我现在来得少了,你们要记住,树木成材后一定要按合同给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嘱林场负责人。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一片绿洲。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淙淙。大亮山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不足17%升至如今的97.17%。

部分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

编辑:李青芸 郑惠

责任编辑:管昕 屠虹怡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云南新闻广播

广播直播 节目回听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