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各类育儿指导书籍、听过各种早教理念后,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几乎所有观点都会建议,在合适的年纪一定要让孩子画画。
一听画画这件事,很多人觉得好像只有将来想让孩子走艺术之路的人家才需要学习画画,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但是其实,画画就跟玩积木、做假装游戏一样,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做的事。
为什么画画那么重要?
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从小就开始美术启蒙,但目的却不是一定要将宝宝培养成大画家、大师。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让年幼的宝宝画画, 重在启迪智慧,而非传授技能。
画画对于开发孩子智力以及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的意义来说要 远远大于学画画本身——
01
帮助左右脑同时开工
当宝宝通过画画接收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会同时开工。
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而在画画中也无意间培养孩子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认知能力以及右脑的智力开发。
02
锻炼观察力和记忆力
宝宝绘画的内容不是凭空臆想的, 而是对现实记忆的一种重复,只是你不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画里。
但是请相信,画画一定是孩子平时细心观察的再现,也许一个黄色的点就代表了楼下常见的那只小黄狗,在画的那一瞬间他一定在努力地回忆小黄狗的样子。
而当宝宝画到某个事物觉得记不太清的时候, 下次再遇见就会习惯留意去观察。
如果每天都让孩子画一幅画的话,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会对身边的事物观察的越来越仔细,越来越完整。
03
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这个无需多说,从握笔、下笔、到掌握力度和线条走向,都是对宝宝手部肌肉群的锻炼。
精细动作训练对孩子的重大意义,咱们之前也写过,拿最近的说,CC她们大班之后开始学习书写。
别的孩子一听作业是“写”,难得他们边写边哭,因此不想上幼儿园的都有。
爱画画的孩子,写字跟玩儿一样,而且,写出来还超工整。
美丑先不论,一看左边这个就属于“纸上飘”,手部肌肉力量和运笔能力明显不足。
04
增强专注力和成就感
从开始构思,到调动脑海中的记忆库,再到落实到画纸上,完整地创作出一幅画, 对于宝宝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非常锻炼专注力。
而且绘画很容易让宝宝有成就感,画画没有所谓的对错,不像积木搭不准会倒,不像拼图拼不对会生气,画画没有严格的标准,孩子能很容易地完成一幅作品。
05
帮助宝宝宣泄情绪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
比如砸枕头、扔东西、大吼大叫,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
其中最温和的一个方式,就是画画。
在儿童心理学里,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说明他此刻情绪可能不是太好;相反,如果孩子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目前状态轻松。
宝宝的心事,不会像大人那样通过和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就抒发了,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 画画却可以。
当然这几种能力的前提是,孩子画画过程是自由的,他想到什么就能画什么。
我不懂画画,怎样给娃启蒙呢?
真正的绘画启蒙并不是“教”他们画画,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艺术学习的重点不是“输出”,不是画出多么优秀的作品,而是“体验”和“输入”,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所以,建立起孩子和艺术的连接才最重要。
一、扩充孩子的审美视觉
1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龄的艺术形式,就是大自然中的亲子活动。
回归、亲近大自然是开扩孩子眼界的最好的方式。
因为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建筑师高迪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的动植物。
这些曲线设计的圆形其实就取于动物的骨架,蜗牛壳上的螺旋等等。
孩子们的创作,完全可以去大自然中找灵感,观察每一片树叶,包括树叶的纹理、色彩。
细心地观察和感受后,还可以把大自然中找的宝贝带回家,用树叶、树枝、石头进行创作,这些素材,会启发孩子很多新鲜的灵感。
用树叶染色
给树枝染色
用树叶画画
用树叶拼贴
在石头上彩绘
2
用经典去“ 喂饱 ”孩子的眼睛
对于美育,让孩子接触最经典的名画,是一个捷径。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观察和接受能力。
CC一岁多的时候, 我便知道,孩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知力有多么强大了。
国际儿童文学大师Eric Carle大家现在都已十分熟悉了吧?
《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好饿的毛毛虫》、《爸爸,我要月亮》都是一水的色彩缤纷的拼贴画,具有明显的个人绘画风格。
但几年前的儿童绘本,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我自己作为新手妈妈,更没什么研究,基本就是跟着大奖、名家推荐来买,其实对绘本作者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当初选择绘本的时候,从未留意过作者。
CC最先喜欢的是《爸爸,我要月亮》,后来又给她买了《好饿的毛毛虫》,翻开第一页,他就指着上面的月亮说:“爸爸,月亮”。
我才注意到跟《爸爸我要月亮》里的月亮一模一样,找出来一看果然是同一作者, 一岁多的孩子仅看了两册绘本,都能按画风分辨出作者,这就是孩子的艺术感知力。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愈发相信什么叫—— 田园里种满鲜花,杂草就无地生存。
就跟语言输入一个道理:早期让孩子接触什么语言,将来孩子就会用什么表达。
你给孩子读诗,将来看见美景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塞,真美!”
夸奖喜爱之人他会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不是淡淡一句“真好看”。
美术启蒙也一样,“道法自然,师从经典”。
如果我们拿古今中外艺术大家的最经典的画去“喂”孩子的眼睛,孩子看到什么就会吸收到什么,门坎提高了,那孩子的眼界及品位也会随之提高。
而审美真正的力量就在于这种精神力量。
很多家长都会说,那些经典的画作,我自己都看不懂,孩子能看出来吗?
咱们这里所说的看,并不是说将什么印象派、想象派这些高深的专业术语输入给孩子,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单纯的带他们看就够了。
看的时候还可以和孩子聊,你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孩子感兴趣了就会慢慢的有意识地观察:
比如梵高画画用漩涡;
毕加索画的人物总是有很多脸;
修拉总是用色点来画;
3
多带孩子到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参观
让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丰富的多元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等。
在立体又自由的审美现场“ 富养”孩子,培养艺术感知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精神营养。
二、提供广泛的材料,丰富孩子的体验
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画画就是游戏。
所以,画笔并不是唯一工具,也不是非要等孩子能握笔才能开始启蒙,
好玩的“玩具”肯定孩子都乐意玩,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对这个“玩具”好奇,想要去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 让孩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原因。
这个操作其实跟感官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感官游戏是过程的本身,孩子了解和感受材质;而美术启蒙是通过不同的材料工具画出不一样的作品,观察留下的视觉效果。
CC在家里的美术启蒙,总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
塑料保鲜膜里作画
手指画
泡泡纸画
海绵画
乐高画
滚珠画
滴管画
纸板画
泡泡画
冰块画
孩子们通过各种材料,进行各种画、涂、捏、印、盖、洒、戳等创意玩法让他们对画画认识、熟悉并逐渐感兴趣。
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深刻体会到美术的材料和工具是没有边界的。
之前我们就经常提到,美术启蒙最大的成功就是保住孩子的兴趣力和创造力,这远远比提高孩子绘画能力重要的多得多。
而我们做的美术启蒙也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画出精致的作品,而是赋予他们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