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洪水治理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水利专家风采不输名相良将

2019-11-27   李夫子说史

“谁是最可爱的人”说得就是我们英勇的军人同志,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军人的价值依然很大,他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每一次的天灾人祸,总能出现他们的身影,比如地震来临之时,是他们第一时间冲锋在前,挽救民众的生命;又比如经常会遇到的暴雨洪水,抗洪抢险,他们永远在第一线,用血肉之躯呈现一幕幕温馨的画面,看得让人既感动又揪心!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但水有时候也会变身为妖魔猛兽,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当我们翻阅历史,不难发现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其实有很多,而且记载的年头也比较久远。比如说在《孟子》一书当中,有关洪水的记载就多达十几处,所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为一个文史类自媒体,李夫子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历史上的古人们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呢?

我国洪水治理的起源

其实我国防洪方面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尧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尧帝说:“四方诸侯的酋长们啊,现在滔滔洪水到处危害人们,水势凶猛,奔腾包围了山岭,淹上了高岗,浩浩荡荡,浊浪接天,臣民百姓苦不堪言,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能人吗?”“佥曰:于!鲧哉。”人们都说“鲧”可以治理洪水,这位鲧正是黄帝的孙子,而鲧和禹治水是咱们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了。尧帝接着又说了:“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当时尧帝一听大家都推荐鲧这个人,就有点担心,说他“违背仁义,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可是四方诸侯之长都说,“不是这样吧,要不让他试试吧,不行就算了。”鲧就像一面镜子,是镜子总得要反光,得给人家一个平台嘛,尧帝一看,各诸侯都这么说,那好吧,就让鲧去治理洪水了!

过了九年,鲧没有取得成效,而接替他的就是大禹!根据《山海经•海内经》中介绍,鲧就因为治水失败,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就这样很悲惨地被祝融给杀了,虽然这段话是记录了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治理洪水从尧舜时代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就是说在人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止息过。

都江堰的建成为我国洪水治理掀开新的篇章

其实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经济,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农耕经济得靠天吃饭,所以为了避免农田被洪水淹没,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开始筑堤围护,以堤御洪!比如在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就已经有了系统堤防了,主要是以堵、防为主,根据现代的考古测量,当时黄河两岸的堤距宽就已经达到了50公里。50公里,那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就靠人工处理,已经很了不起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全天下都归大秦所有了,所以版图内的治洪决策就由中央统一调配,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稳固堤防。咱们国家的防洪抗洪史又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平原,我们现在称之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其实要非常感谢一对父子,那就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其实有人会觉得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是秦朝修建的,其实历史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始皇他曾祖父秦昭王末年,大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修建的。说到这,您会不会感觉奇怪?试想一下秦国的国都在咸阳,离成都平原有几千公里,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呢?其实修建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争霸天下,是看中了“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特殊的战略地位,有句话说得好“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总之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出山了,他这一出山可不要紧,从此历朝历代的历史典籍上,水利方面肯定都少不了李冰父子的大名。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项气吞山河的浩大工程,也为早日结束刀兵风起、战乱纷呈的战国乱局,解救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于水火,促使大秦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我们在大书特书李冰父子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给当地的蜀人们大大点赞,因为平心而论,都江堰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之所以永载史册,还要特别感谢那个时期再往前推300年前的古蜀国杜宇、开明两朝,在岷江出山处开出的一条人工河流,分泯江水流入沱江,就是这个前期工程帮了李冰父子大忙,所以在这里谈到李冰和都江堰的时候,别忘了给人家也得记一大功。

别看都江堰到现在都几千年了,至今都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灌区经过统计已经达到了30多个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咱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您说不值得我们骄傲吗?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根据史料记载,都江堰建成交付使用前,成都平原闽江流域的自然条件,那叫一个恶劣,有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为鱼鳖”。这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惨状,蚕丛、鱼凫,传说是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可见那时候哪里有什么良田沃野,都是泽国汪洋一片,所以在这里要特别再次感激一下李冰大人。

不过我们一直从小学就知道都江堰,可是如果真能穿越回去,采访李冰大人,感谢他建成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千百年来造福我们一方百姓。很可能李冰父子一头雾水,为什么呢?因为都江堰的名字刚开始并不是叫这个,换言之,都江堰为啥叫都江堰?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也想知道这里面的历史典故。都江堰最早的名字叫做“湔堋”,啥意思?因为都江堰旁有一座玉垒山,秦汉时期叫做“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人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等到了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又被称作“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什么是金堤?就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像鱼嘴,用堤代堰作名称。而到了唐代,都江堰又改成了“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也就是说把大石头都装进竹笼子,称之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这才第一次提到了都江堰,这也是都江堰这一名称的来源。

汉朝奇人治理黄河水患

那言归正传,秦再往后到了汉代,咱们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防洪手段,从性质上说,比如立堵、平堵等等现代人依然采用的堵口塞决技术,在当时都已经很普遍的采用了,也就是说只要是后代有的手段,这个时期已经全活了。那说到这,必须要提一位东汉初年的治水专家,地理学者,他叫“王景”,可能这个名字大家都比较陌生,但他却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奇人,他的出生地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当时属于东汉最北边的一个地方,因为远离中原,所以王景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从小摇头晃脑的在私塾里边背儒家经典,而是从小就开始喜欢《周易》、《山海经》和天文、历法、算数等自然科学,还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用现代话讲是全面发展的有为好青年,搁到现在搞自然科学研究,那绝对也是一流的研究学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要成才、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一定非要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应试考试这一条道,学到真正有用的本领才最重要,千万不要当书呆子。

当时东汉初年,天下安定,可是总是有一件大事,让踌躇满志的汉光武帝刘秀是如鲠在喉,那就是已经泛滥了60多年的黄河水患。其实不是刘秀不想一劳永逸的制服水患,关键是朝中无人也。所谓胜利女神只把橄榄枝抛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时候王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是一改前人总是堵、堵、堵的治理办法,在认真勘察黄河两岸的地形之后,他发现一定要改变黄河的河道,才能最终降服泛滥的黄河,怎么改?那就是得尊重科学,利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特征,把黄河水引到地势低洼的地方,引导它流入大海。

不仅如此,他利用聪明才智在沿岸修筑堤坝,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化不利为有利,让黄河造福百姓。你想60多年没人能治得好,一个王景就解决了帝国的水患问题,可把当时的皇帝乐坏了,连连直竖大拇指,对王景是赞赏有加。所谓“王景治河、千载无患矣”。其实李夫子想说,历史上还有很多的治水功臣,比如说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元代的郭守敬、明朝的潘季驯等等。他们虽然没有像李夫子之前讲到的那些英烈武将,统兵破敌、驰骋疆场来得威风,但同样他们在历史上以气吞山河的气魄,带领人民与水患斗智斗勇,最终是降服肆虐的水魔,还田于民,造福百姓,功莫大焉!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战场厮杀,但他们真的是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英雄的行列,而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我国现代化抗洪成绩

当我们再把目光放眼全世界,我们看一看从古至今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猛兽一次次搏斗,一次次走向胜利的斗争史,而这段历史并没有画上句号,依然在书写当中。我们再来反观一下我国的治水管理的核心理念,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治理水患,休息与民,让洪水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从古至今皆如此,连国际灌排委员会的荣誉主席舒尔茨都说很值得他国借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骄傲。

记得前几年,我国洪水泛滥之时,网上流传有一个防洪神器“防洪挡板”,有很多网友说这个神器很神,为什么国内不用呢?还因此有网友认为我国的防洪治理能力不如国外!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来说这个所谓的防洪神器,防洪挡板水压差,极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静,围挡内外水压差较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力。此外,有的网友还找出了所谓的防洪神器,四处漏水的图片,证明防洪挡板并非是固若金汤。而被一些网友说成是落后防汛方式的防洪沙袋,其实在国际上并不落伍。比如说2013年德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德国就面临着沙袋短缺的困境,是被迫向邻国求救,所以沙袋很抢手。

此外,部分网友艳羡的防洪神器,其实咱们国家早就有了,在哈尔滨、宁波、武汉都曾使用过。咱们国内有专用的名称叫“防汛闸板”,或者是“拼装式防洪墙”,可是一方面由于造价过高,不到5公里就需要近亿元的投入,而另一方面它底部同样需要钢筋混凝土工程,并不是像网友说得那样,像乐高玩具那般的简单,即使是在国外防洪神器使用的也是相对局限,仅在特定范围、特殊情况下使用。其实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数据,中国的防洪能力和应急水平的提升,那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根据数据,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每年因水灾死亡人数约4000人,而2010年以来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数百人。而在防洪材料方面,咱们国家一直在探索,就在前几年,安徽望江县的河堤抢险现场就应用了新装备——“移动折叠式堵水墙”这件利器,就像防水帆布做的大口袋,可以钢筋固定在缺口上,河堤一旦决口,就可以用水泵往口袋里注水,大约10分钟就能形成6米长、60厘米高的堵水墙。所以有些网友们一定要理智,我们要看看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洪水面前,我们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就坐在电脑前、键盘前敲几个字,脑袋一拍就能否定一切,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洪水几乎年年都有,就包括2019年上半年,全国多地也发生洪水肆虐,所以说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来共度时艰。仅以此文向所有在洪水当中,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奋战的英雄们致敬。也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转发、分享、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