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金章宗泰和五年,有一位16岁的少年前往并州赶考,在路上他遇到一位猎人,只见这猎人在那唉声叹气,少年就问道:“老丈,您这是怎么了?为何对这两只大雁叹气?”猎人回道:“小官人有所不知,这大雁本是一对,我今天早上张网捉住了一只就地给杀了,谁知道另一只却不飞走,在天上不住的悲鸣。最后它竟一头撞在地上撞死了。”少年惊讶:“竟然还有这样的事?那老丈能否把这对大雁卖给我?”猎人又说:“小官人要买,可以是可以,只是看你这装扮,像是赶考的官人,带着两只大雁,不嫌累赘吗?”少年回道:“这对雁儿如此忠贞,我将他们埋葬了,在这雁丘旁再赋诗一首,供后人凭吊。”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了,这少年的诗写成了吗?李夫子可以告诉大家,他写成了,就叫《雁丘词》。而且开头第一句大家肯定听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咱们后来经常用这句来形容一个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不过大多数人应该都不知道这句诗最初是赞美大雁的。那么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哪些名句隐含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您知道“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背后竟是一段血流漂杵的悲惨历史吗?您相信“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一个渣男之手吗?“年年岁岁花相似”竟然引发了一场震惊诗坛的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呢?李夫子就和大家聊聊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背后的故事。
要说咱们古代吟咏菊花的诗,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想起那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大家知道这诗的名字叫什么吗?它叫《不第后赋菊》。所谓“不第”,意思就是科举考试没考上,落榜了。这首诗的作者生活在中晚唐时期,那会儿唐朝的政治已经相当腐败,连带科举也没什么公平可言。作诗的书生几次去长安考试却回回名落孙山,最后就留下了这么一首《不第后赋菊》。全诗是这样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般人要是考试落榜了,心情肯定是又懊恼又郁闷,写出的诗也都是带着一股愁苦味。可这位的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丝哀愁之气,反而是心情激扬,豪情万丈。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位落榜生还真不是一般人,他的不一般首先表现在才学上,传说他5岁那会,父亲和祖父在院里做诗,约定以“菊花”为题,他就站在一边瞧着,祖父一时想不出高妙的句子,旁边的小孙子忽然开口道:“堪于百花为总首 自然天赐赫黄衣”。这两句的意思是菊花是百花之中的首领,所以上天也赐给它黄袍加身。父亲一听儿子吟出这么两句大逆不道的诗来,吓了一大跳,伸手就要打他。
旁边的祖父就跑上去拦着,说“这孩子能作诗,就是现在小不知道轻重,你再让他写一首就是了,干嘛打孩子?”于是父亲要孩子再写一首,还是以菊花为题。儿子于是又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是说菊花在西风中盛开,但是因为天气寒冷难以吸引蝴蝶,但要是让我做掌管春天的神仙,就让菊花和桃花一起盛开。好嘛,这孩子的气魄还真是不一般。除了气魄,他的出身也很特殊,您别瞧他写诗写得好,就以为他是书香门第的公子哥。其实这孩子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私盐贩子,咱们都知道,古代盐税是政府收入的大头,盐价也相当的高,所以很多贫苦的老百姓往往几个月都吃不上一点盐,私盐贩子这个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人逃避官府的赋税,直接将盐卖给老百姓。这在朝廷眼里跟直接从国库里伸手偷钱没什么两样。所以唐朝中晚期那会贩运销售私盐超过一石,就是死罪。如果胆敢生产私盐,对不住,甭管生产多少抓着了就是死。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贩卖私盐的,绝对都是视死如归的主。这位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武力值自然不低,他精通剑术、骑马,射箭也相当不错。于是在科举考试落榜之后,他干脆回家继承盐帮,做了晚唐的黑社会老大,后来因为水灾、旱灾连年不断,唐朝官府还没完没了的加税,河南那片的私盐贩子,接二连三的起义,这里面自然也少不了那位落榜生,仅仅5年之后他就领兵攻破了潼关,占领了大唐首都长安,并在不久之后登基称帝。
说到这大家就应该已经猜到这位落榜生是谁了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巢”!黄巢称帝之后,似乎已经实现了自己在《不第后赋菊》里展现的雄图壮志。长安这座城市的确因为他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长安真正苦难的开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建国之后,黄巢和他的军队很快飘飘然了起来,大唐宗室和公卿被杀光之后,他们在大唐的帝都里肆意抢掠、奸淫妇女。著名诗人韦庄在《秦妇吟》里描述了当时地狱般的长安,比如“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意思是东邻的女子眉妆刚刚画好,容貌倾国倾城,就被闯入家中的军人抱上了戎车抢走了。再比如“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意思是西邻的女儿年纪很轻,并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险恶,一个军人跳上她家的台阶动手动脚,想要侮辱她,这女孩不肯就被黄巢叛军拔刀砍死。
还有“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意思是南邻的女人是刚刚嫁进门的新妇,还不知道她姓什么,只听见庭院中有刀剑的声音,顷刻间新妇就已经身首分离,她的姐妹在尸首前大哭,最后一起跳井自尽了。再比如“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意思是北邻的少妇听闻叛军打了过来,匆匆忙忙卸掉首饰和妆容,准备逃走,谁知人还没逃脱,已经有叛军来敲击房门了。少妇情急之下只好爬到楼上去,没一会四面的火光直冲上来,少妇想要下楼,楼梯却已经被烈火烧毁,她在烟火中大声呼救,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
老百姓们在黄巢的恐怖统治下,竟然又开始怀念唐朝,原来的朝廷虽然乌烟瘴气,可也没将老百姓逼上这种绝路,所以两年之后,唐军一度攻入长安,又被黄巢的军队打散。在反复争夺的过程中,黄巢惊恐的发现,老百姓竟然心心念念盼望着王师前来拯救自己,这还了得?黄巢的杀心一下子被激了起来,他以老百姓为唐军做内应为由,在长安城中大肆屠戮,城中的沟渠都被鲜血染红了。知道这段历史之后,咱们再回头看,那首《不第后赋菊》是不是觉得字里行间充斥着杀意呢?当然这样残忍嗜杀的黄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几年之后他兵败被杀,首级也被人割了下来,献给了唐僖宗,与首级一并献上的,还有被黄巢掳走,被迫做了他妻妾的二三十个贵族女子。
大家别看黄巢打来的时候,唐僖宗脚底板抹油溜的比谁都快,这会儿他可来了劲了。见到这些女子,唐僖宗就问了“你们都是显贵人家的孩子,你们的家族世世代代蒙受国恩,为什么屈从于贼人?”为首的女子不卑不亢,直面唐僖宗说道:“黄巢逞凶叛乱,国家有百万雄师,却不守护宗庙,反而跑到巴郡、蜀郡避难。现在陛下因为抵抗不住叛军而责备一个女人,将公卿大臣置于何处?”这一下可把唐僖宗问成了哑巴,他下令将这些女子当街斩首,临行前执法的人可怜这些妇女,就让人拿来酒水,要她们喝醉了再行刑,其余妇女边哭边喝,不久之后就醉倒在地,被一一杀死,只有为首的那名女子不哭也不饮酒,从容的面对死亡。
说完了晚唐的故事,让咱们再把时间轴稍微往前拨一拨,回到中唐时期,在无数描绘爱情的诗歌当中,除了开头提到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还有一句非常著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被人屡屡引用。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元稹的《离思》,是他悼念亡妻所作的诗篇。元稹是怎样的人?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情路?咱们都知道大唐是诗歌的乐土,在唐人的眼里能写一首好诗的才子,跟今天的影视明星差不多,而且唐人还特别热衷于让喜欢的诗人组合出道。
就说这元稹他当年与白居易齐名,俩人的组合就叫“元白”。元稹才华出众,20多岁那会就被太子少保韦夏卿相中。韦夏卿甚至还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韦氏嫁给了他。元稹与韦氏非常恩爱,韦氏虽然跟着元稹吃了不少苦,却从不抱怨,一心一意的支持体贴丈夫。可惜好景不长,7年之后,韦氏因病去世。痛失爱妻的元稹写了许多悼亡诗,倾诉自己的哀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离思》的第四首。全诗是这样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其它的水流便不值一提,见过巫山的云雾,其他的云彩就黯然失色。我从花丛中走过,却懒得回头多看一眼,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却是因为你。
除了五首《离思》之外,还写了《遣悲怀》三首,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出自第二首。而在第三首《遣悲怀》中,元稹更是写下了“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句子,意思是说他只有用终夜哀愁不眠来报答妻子平生操劳、未曾舒展眉头的恩情。然而狗血的是,元稹虽然写了无数流传千古的悼亡诗,但他的私生活实在是称不上“取次花丛懒回顾”,甚至跟他比起来,喜欢驯养失足妇女的白居易都算是纯良的了。
唐传奇中影响最广的《莺莺传》就是元稹写的,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就是以此为蓝本创作了《西厢记》。一般认为《莺莺传》是带着元稹的自传性质的,但和《西厢记》中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故事不同,元稹少年时与莺莺相爱,后来为了追求功名,他远赴长安。被太子少保韦夏卿相中,名门闺秀近在咫尺,元稹立即抛弃了远在他乡的莺莺与韦氏成婚,而且这还没完,元稹娶了韦氏之后,被抛弃的莺莺也只好另嫁他人。结果有一回,元稹路过莺莺的丈夫家,居然还厚着脸皮却撩拨旧情人,请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莺莺知道之后,便写了一首诗来谢绝,要元稹“且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结果这元稹确实没有再和莺莺接触,但这家伙却提笔写了《莺莺传》,在里面为自己的始乱终弃开脱。他说上天造就了绝代佳人,要是不危害自己就一定会危害他人。从前商纣王、周幽王都执掌天下大权,最后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那全都怪女人啊,而他元稹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所以只能克制感情。
大家说说这都是什么歪理?除此之外,元稹和当时著名女诗人薛涛、著名女艺人刘采春,都曾有一段情史,这两段关系都是以元稹的热烈追求开始,然而当女子们陷入爱河,元稹的激情褪去,他又是同样选择了不告而别。大家说这不是渣男又是什么?如果说元稹的诗是感情的杀手,那么还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最终成了夺命的利刃。这位诗人又是谁呢?古代人面对花开花落,总是能发出许多感慨。这其中有一句大家肯定熟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仪这人不仅长得俊美,而且善弹琵琶,诗写的也非常好。他还有个颇有诗名的舅舅,叫做宋之问。
刘希夷将《代悲白头翁》写完之后,拿给舅舅鉴赏。宋之问一眼就相中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于是他向外甥提了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能不能把这句诗转让给他,以他的名义发表。刘希夷估计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种操作,诗句还有转让的。虽然是舅舅,刘希夷也不太乐意,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舅舅是个狠人中的狠人,眼见外甥不愿意,宋之问又不舍得撒手,干脆趁着外甥人还在自己家,命令仆人趁其不备偷袭了他,用装满沙土的沙袋生生地压死了这位才子。可怜刘希夷死的时候只有20多岁,《代悲白头翁》中的那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竟然成了诗人自己的亡歌。
看完了今天的故事,咱们在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会不会更增添一分唏嘘?当然被人永久传颂的是美好的诗句本身,至于它背后的血腥与糟粕,也只配当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