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把创作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了,因为绝大多数相机性能都是过剩的

2019-09-26   卷太郎摄影坊

玩摄影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迷恋,大部分摄影爱好者都是深有体会的。这很容易在摄影之路上陷入一个怪圈,即用入门相机练习初步摄影技术后,发现了高阶器材能拍出更好的片子,于是继续投入购置新相机、镜头,当手里一堆器材的时候又发现想要返璞归真追求轻量级器材,倒腾来,倒腾去,最后发现自己真没拍出什么像样的片子,反而还不如刚开始用入门器材练手时拍的片子有价值,本来是初衷是要提升自己的摄影创作水平,反而最后走上了追求器材的不归路。

当然,不是所有摄影爱好者都是器材党,但确实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玩着玩着就陷入了器材怪圈,包括我个人也有类似的体验。其实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通过玩器材也在侧面促进了某些摄影知识的巩固,提升了一定摄影认知,可是说实话对器材的追逐确实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有些走偏了,搞错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摄影的内因是思想表达。通过摄影创作这种手段表达你对世界的认知、看法、态度,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个情绪的视觉化表现,是思想传达的方式。这种表达思想、态度、观点是驱动创作的原动力。而你在拍照时进行的构图、用光、焦点选择等属于创作手段,相机和镜头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是辅助创作的载体,是促进摄影的外因。

如果我们过于追逐摄影器材,就等于本末倒置,将外因当做了摄影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其实相机和镜头根本决定不了我们作品的水平,什么也决定不了,能决定这一切的只有我们的思想,创作的源泉来源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不是摄影器材。

从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摄影作品就可以看得出来,没人关注它是用什么拍的,关注的都是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是它的内核。哪怕缺少精神内涵的经典作品也会有非常精彩的外在形式,在美学上有很高水准,观感上让人觉得非常享受。这才是摄影创作应该追求的方向,而这些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徕卡拍的还是禄来拍的,更不取决于是牛头拍的,还是普通狗头拍的,也不取决于它是手动对焦还是自动对焦。

对于曾经历史上的种种摄影器材来说,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当下,摄影器材的成熟度已经非常之高超,光学水平、自动化技术水平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任何一种摄影题材的创作了,而且比以往更加便捷,作品画质更好,使用成本也更低。我们如果弄清楚了这一点,其实就可以释怀很多了。不要去纠结用了三五年的相机是不是该淘汰了?单反要不要换成无反呢?还要不要添一枚镜头......这些其实都不是影像你创作的根本因素。只要用心去拍,了解手中器材的利弊长短,用它们创作出最佳水准的作品,用你的双眼发现值得记录的瞬间,用你的机器把握住这决定性的瞬间,这就足以了。

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摄影器材,已经进化到将光学、机械、电子等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阶段,这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构图、用光、色彩等方面,不用将大量精力放在曝光设定、对焦、换胶卷等技术操作环节上,只要熟练掌控你手中机器,就可以轻松完成摄影创作。那么我们更应该“轻器材,重题材;轻技术,重艺术;轻形式,重内涵”,从器材发烧中解脱出来,切实去实践,去创作,这才是一个现代摄影师的正确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