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到“摄影”,人们总是在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身穿多口袋马夹,手握长枪短炮的相机和镜头,站在三脚架前的摄影师形象。
摄影带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器材很庞大,携带物品很繁多,辅助装备很占地方。确实是这样,搞摄影,特别是职业摄影师,直到数字化的今天,所需要使用的器材装备仍然没有比几十年前更轻便,总是需要一些体力去负担这些装备,需要一些耐心去梳理检查器材。
由于摄影器材的技术根基还是以“光学”为主,相机虽然进行了数码化,但是数码化也需要与光学紧密结合才能生产出来。很简单的例子,全画幅相机所对应长焦镜头肯定会又长又粗,加上现如今比较先进的防抖技术后,其外形更为粗壮,如果它再是一支大光圈变焦镜头,那么体积更是大到离谱,分量也会非常沉。
这样的光学设计不会因设备数字化而产生什么根本性变化的,大、长、重、粗是长焦镜头的基本特征,即使相机可以做得很小了,但镜头依然很难缩小。这就是因为其光学物理特性所决定的。
职业摄影师携带大量沉重的器材装备是无奈之举,因为工作需要,少了哪样也不容易完成任务,但是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你,是否考虑过设备轻量化,给自己的相机包减减负呢?
其实大部分长期玩摄影的爱好者,很多都经历了摄影器材由简单的入门设备到庞大器材体系构建的过程。例如我身边的小A,他从一名普通对摄影感兴趣的文艺青年到现如今的自身摄影爱好者,几年之间器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初入坑:d7000机身加18-105mm镜头
进阶期:d610机身加24-70mm f2.8、50mm f1.8g镜头
发烧期:d810、d610机身加14-24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85mm f1.4、105mm f2.8、50mm f1.4以及外闪灯3支,配套引闪器、无人机等。
小A可能浓缩了很多摄影发烧友的设备演进之路。当然,小A并非富二代,他在摄影中也收获了很多,这些器材也是依靠自己的工作和业余承接约拍摄影单挣来的,而且非常肯下功夫研究后期技术,已经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即使是非职业的,他也收获了很多摄影带来的成就感。
但有一天小A突然说,面对这些器材,有时候真感觉有些累了。虽然年龄还不大,但是经历了这几年的折腾之后,他突然发现摄影创作,器材真的不是最关键的,虽然商业单子肯定离不开全幅机、闪光灯和大三元镜头,但日常拍些自己的东西感觉还是太沉重了。
小A的经历与很多摄影爱好者类似,在摄影发烧之路上,除非是纯器材党,否则真的在性能画质与便携之间有过太多纠结。很多没有从事商业摄影的普通爱好者,对于器材的“增”与“减”也时常成为思考的议题。
那么在摄影圈里,很多有关设备轻量化、器材减负的方式,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
老K是一位多年玩摄影的朋友,虽然器材买了很多,但是鲜有大片问世,不管怎样,这总算是陪伴了自己二三十年的一门爱好,拍了很多孩子、家人、朋友的照片还有很多去过地方的美景,乐此不疲地玩着摄影,曾经也是背着长短镜头、大小机身、三脚架上山、远足的资深摄影爱好者。突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款拍照性能很不赖的智能手机,并且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很多在手机上修图的操作,这让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摄影天地。曾经的胶片机、单反、各类镜头,他说已经两年时间没怎么动过了,那些家伙他是不舍得出手的。但是他觉得依照现在的年龄,再背着一堆摄影器材去拍照,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每天拍东西,一台手机就够了,手机现在就是他的创作主力工具。
不管玩了多少年摄影,其实都还是轻摄影爱好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摄影器材全部放下,改用手机摄影,将设备一减到底,这成为很多老K们的摄影器材减负之选。
摄影器材的体积、分量与一个指标直接挂钩,那就是“画幅”。胶片时期虽然没有画幅的概念,但是也有与之对应的标准,那就是按照胶片的规格来划分。120的机器肯定比135的体积大,并且镜头也随之增大。而并没有流行起来的半格机,体积就会更加小巧一些。甚至在胶片时代就诞生了aps规格的胶片,与现如今的aps规格数码相机标准是类似的。老张就从最普通的135胶片单反一直烧到了现如今的中画幅数码。画质确实是随着设备的发展提升而逐步上升的,但也让老张觉得越来越辛苦,因为器材多了,并且画幅大了,对于热爱人文摄影的他来说,实在不方便。于是,老张逐步出掉了手中大部分不常用的设备,一点点更换成了更小规格apsc画幅的某品牌微单,另外还有几支该品牌f2.0规格的定焦镜头,搭建了一套比较小巧的摄影装备体系。老张觉得业余玩玩,真心没必要搞那么复杂的器材,虽然画质上有些差距,但这种差距随着技术的提升,距离越来越小了。但是,能带出去的器材才是好器材。他只用一个普通单肩包就能背负这台集外观、速度、色彩于一体的微单和几支光学素质非常出色、设计精巧的f2.0小定焦头,他感觉非常满足,哪怕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他都乐于带着这套装备,拍摄东西的范围也比以往有更多延展。
热爱扫街、纪实等题材的摄影爱好者,摄影器材的反应速度与轻量化是两个始终追求的方向。单反相机目前仍然是反应速度最快、续航最佳的相机体系,无奈单反加镜头还是太大。于是有些朋友为了兼顾单反的速度与使用的便利,开始在镜头匹配上想办法,将镜头一点点缩小。小李就是这样的一位街拍爱好者。他说自己尝试过很多器材,比如某大光圈卡片相机,这类相机伸缩镜头经常会让他贻误战机;还有某微单,其电子启动和时滞总让他觉得不爽。最终,小李还是回归到了单反相机。有一段时间他改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街头题材,但发现临场氛围感很不好,总有一种窥视感。后来,他偶然间尝试了单反饼干镜头,类似于标准焦距,还具有f2.8的光圈,镜身极短,就好像一个镜头盖一般,而且单反相机安装上饼干镜头后可以轻松装在普通背包里,负担很小。这让他感觉非常适合进行街头摄影。一单反一饼干镜,现在已经成为小李的日常摄影装备。
在卡片相机日渐消亡的今天,却出现了一部分忠实拥趸。这部分朋友也是摄影器材减负路上的一部分成员。很多拥有单反体系,却又苦于很难高频率使用器材的摄影爱好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曾经辉煌的卡片机。而如今的卡片机并非曾经的民用消费品了,很多品牌的卡片机产品甚至具有与中端单反相机同样的画质,只不过在镜头收纳、操控、续航方面进行了妥协,但换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便携性。比如非常出名的某品牌定焦卡片机,拥有f2.8大光圈等效28mm的高素质定焦镜头,具有非常完善的单手操控设计,反应速度也不错,最主要的是拥有aps-c规格的大型感光元件,可以与可换镜头相机体系画质相媲美。而拥有这一切指标的同时,它却可以轻松装进上衣兜里。这让很多朋友找到了轻量化摄影器材的方向。对于日常携带的随拍机,更多选择了这类大底卡片机。
有些朋友对于器材的需求可能比较苛刻,既要有良好的画质,比如必须要确保是全画幅的底子,又要有过硬的做工品质,比如必须是金属材质,而且还要有便携的体积,同时直出色彩要有德味儿。这就比较难办了,在普通的相机品牌里,占据了所有这些指标的确实凤毛麟角,没办法,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只能走向高端奢侈器材的领域了,因为在那个器材的高大上神坛上有一种机器可以做到这样的要求,那就是徕卡。
要便携有便携,要做工有做工,要画质有画质,这就是徕卡,当然,它还很有格调。只要你有钱,这种便携摄影器材是最佳之选。
那么,您是否也在考虑摄影器材轻量化的问题?您又会选择哪种减负方式呢?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