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x-pro3的诞生所想到的问题,相机现在到底是工具还是情怀玩具?

2019-11-01   卷太郎摄影坊

“相机”这种产品原本是一种纯粹的工具。

用相机可以拍摄新闻图片达到信息传递目的;可以记录下美好的人、景、物用于出版、传播、欣赏;可以把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留住,作为家庭留念......

现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图像记录功能已经被植入通讯工具手机之中,相机这种传统影像工具在普通人中的价值越来越低。仍在大量使用相机的用户,不是商业摄影师,就是新闻媒体,“家用”用途被大大削弱。相机作为工具,越来越倾向于“生产工具”,而不是一种普及型工具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些品牌玩起了“情怀牌”。

富士胶片最近推出了全新一代旁轴机型x-pro3。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x-pro3宣传图片

这台相机与当下主流数码单反、无反相机的设计路线完全不同,它的设计更趋向于“复古”、“情怀”而并非性能。它拥有一块下翻式背部液晶屏,日常使用时合着是常态,不能轻易看到主屏幕显示,想要查看屏幕的时候只能下翻出屏幕。显然富士并不希望拍摄者过于依赖液晶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取景器上。那么取景器也是个复杂的东西,它保留了旁轴相机所见未必所得的光学取景器,同时集成了现代的电子evf取景器,是一个复合体。这种看似巧妙的设计,其实使用起来非常不便。相机内置了若干富士胶片滤镜,号称可以不用后期修片,直出胶片色调的照片。这个设计其实只是一种软件调教,pc、手机上大量类似的软件可以实现这种修图效果,并没有太大科技含量。这种设计证明这台机器并非是一台生产工具,而更像是一台“情怀玩具”。

富士已经不是第一次推出这类相机产品了,很多喜爱富士相机的朋友也是情怀满满的摄影爱好者。这充分说明,相机在整体市场疲软的环境下,情怀、外观、文化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卖点,不仅仅是一个光学电子科技产品这么简单了。

富士这种玩法非常类似当下的徕卡。徕卡旁轴相机在上世纪曾经是非常主流的生产工具。多少大师都是用徕卡作为纪实摄影的主力机。它的轻便、速度、操控、光学品质是很多图片机构的相机首选。但随着数码化时代的到来,徕卡逐步退出了生产工具的行列,日趋成为一种高大上的奢侈品。

当下的徕卡,有谁是用它来作为工具来使用的呢?徕卡更多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交。现在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工具的数码相机整体受到了巨大挑战,x-pro3这类产品的出现,正是体现了这种形势的严峻性。

当一种产品作为工具的价值逐步降低时,就代表了它即将退出大众消费领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文化属性就会日趋突显。

就像曾经的胶片相机,曾经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家庭,都会有消费需求,而随着技术的演进,胶片相机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了,早已推出了普通消费品行列。但经典的机型现在二手货依然很紧俏,玩家大有人在。他们玩的不就是个怀旧吗?有谁还在用135胶卷给产品拍广告?没有。使用135胶片机的朋友大多是为了“玩儿”。作为一种爱好,一种情结,胶片机体现的就是其文化属性。

当下各大相机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无反相机,从中画幅到m43,规格齐全,镜头品类丰富,性能方面更是发展到了最成熟、强大的阶段,但这些并不能挽留住大众消费者,除了职业摄影人和忠实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外,关注照相器材的人越来越少。这些产品依然强大,比起普通手机来说,影像品质、操控便利性、创作范围都要强大很多,但这些与普通消费者无关,他们不会再为了外出旅行而专门买一台相机,不再为了拍几张家庭照片而专门买一台相机,因为手机已经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很多原本是相机用户的群体,也因为“退烧”而逐渐远离笨重的摄影器材了,或改为小机器随便玩玩,或也直接改手机摄影了。面对这样的市场行情,相机的消费属性逐步降低,打“文化牌”、“情怀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未来主打情怀的相机产品可能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不再局限在某一两个品牌。时代总在进步,喜欢相机,喜欢摄影的朋友,趁着现在机型品类还比较丰富,赶紧痛快玩吧,以后的相机大概率会成为小众商品,品类可能会缩减,价格还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