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儿,里面的孩子像往常一样多。孩子多的地方,是非和冲突自然也多。
游乐场的老师组织互动,在地上放了有很多布织的小皮球,老师让孩子们帮忙把球捡起来放回篮子里,我家早儿属于慢慢悠悠型,她在墙边看到一个布球,拉着我的手走过去,蹲下来,在小手够到那个布球时,结果背后一个小哥哥火速冲了上来,要抢小早儿的球,在两个人争抢的过程中,小早儿的小手被那个小哥哥咬了一口,然后哇哇大哭。
手上的咬痕很深,都能看得到血丝。当时,我真的生气地全身发热。男孩的家人也算懂事,在一旁也很诚恳地表示歉意。虽然很心疼宝宝,但是对方毕竟也是个不到两岁的小宝宝。所以,这事儿也很快过去了。
孩子就是孩子,不到一会儿就雨过天晴了。刚才还哭的梨花带雨的时候,这一会儿又在沙堆里很开心地玩起来了。小早儿自己拿着碗和勺子玩儿得很带劲儿,结果一个小姐姐跑了过来,没一会儿就要抢走早早手里的碗。她的妈妈在一旁说:不要抢妹妹的!
孩子哪里会听呢?早儿的碗还是被抢了,心里也真是有点气,但是看在对方态度比较好,想想就算了,不跟一个孩子置气了,我拿起了旁边其他的小碗递给小早儿,说:“玩儿这个吧!这个也很好玩儿!”早儿也很懂事儿地继续玩儿。
晚上回来和早爸讨论起今天发生的事情,早爸说他也遇到好几次有小朋友抢她的玩具,虽然在场的家长都有说“不要抢妹妹的!”,但是他们还是抢了,最后我们也没有帮早儿把被抢的东西拿过来,而是安慰她,然后又给她找了个替代品。
和早爸讨论后,发现我们都有个通病:就是特别怂!我们表面上在做好人,表现地谦让,却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她的情绪和想法。自己手里正在玩的物件被抢走,我们没有帮助她拿回来,却还安慰她:换一个也没关系。这时候,孩子该多委屈呢,本来被抢走就已经很不开心了,自己的靠山(爸爸妈妈)还不帮自己。
在社交上,这也不是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自己正在玩儿的东西被抢,却不能拿回来!这一方面会累积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也会让她觉得东西被人抢了,就不应该要回来。这一点都不利于孩子的物权意识的形成,孩子在一两岁自我意识出现之后,都会有非常强烈的物权意识,认为“东西是我的”,我要占有他。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很明确地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如果总是让孩子被迫分享,容易形成讨好型的人格,长大后不懂得拒绝别人。
同时,如果这种被抢夺不要求归还的现象一再发生,也会对孩子日后的交往模式有严重的影响。没有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怂包,或受欺负的吧?
现在校园凌霸现象这么多,我们更要从小引导孩子在自己的权益受侵害的时候,要勇敢地采取合适的手段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在和早爸讨论后,我俩明确了一点:下次再有小朋友抢宝贝的东西,我们要非常明确地跟对方说不,如果对方已经抢了,我们要帮她拿回来;等小早儿再大一些,我们会鼓励她通过自己的方式拿回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们都不能帮她“伸张正义”的话,怎么能让他在成长之后,学会自我保护呢?
我们是清华爸爸、北师妈妈,7年top1教育学专业训练,6年顶级母婴媒体深耕,倡导“轻育儿,反焦虑”!分享关于育儿与自我成长的独到见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