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到底有多拼!看看这些奇怪的家庭成员搭配就知道了

2019-06-30   兔小悦亲子学院

孩子,真的是一种社交神器。没娃之前,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也从不打招呼;有了娃之后,竟然也开始和邻居说话了,不认识的人也会因为互相怀抱有个娃,而变得莫名有亲切感。

家里的长辈,更是一种社交神器。自从我妈退休来帮我带娃后,每天老妈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跟我分享,她今天在小区带娃遇到了哪栋楼的某某......我也是从老妈的口里知道现在竟然有这么多“奇怪”的带娃模式。

在我原来对带娃模式的认知里,大概只有全职妈妈/保姆/奶奶或姥姥这这几个角色的组合,可是以下这些,打破了我的已有认知。

奶奶、姥姥共处一室,沉默以对

老妈有一次带宝宝去常去的游乐园回来,说她发现了有一家人特别有意思。那家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岁男孩和一个二岁女孩。

奶奶专门带四岁的孙子,孙子跟爸爸姓;姥姥专门带二岁的外孙女,外孙女跟妈妈姓。因为姥姥身体不太好,所以家人还专门给她配了一个保姆。更有意思的是,奶奶和姥姥每天都住在一起,但是却很少说话。

我妈说,经常看到他俩各自带着孩子一前一后的走,都不怎么说话,刚开始还以为这是两家呢。有一次,他们家4岁的哥哥还对自己2岁的妹妹说:“这不是你的奶奶,这是我的奶奶”。听起来虽然很搞笑,但是也挺心寒的,原本应该是很亲密的兄妹来,两人共同的奶奶和姥姥,分什么你的我的呢。

上一辈的相处模式,真的很能影响孩子的相处模式。

长辈的姐姐妹妹齐上阵!

邻居有一家也是两个孩子:四岁的哥哥和1岁半的妹妹。因为孩子的奶奶身体很不好,在老家休息。爷爷带着自己的亲妹妹(孩子的姑奶奶),两人来北京带娃。姑奶奶专门带1岁半的妹妹,爷爷负责每天送四岁的哥哥上下幼儿园,和做饭。

这种让长辈的姐妹也一起过来帮忙带娃的模式还真是不少,我还听说有一家人是姥姥和姨姥姥一起帮忙带娃。当然这也要保证:长辈和姐妹的关系很铁,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孙子可带。

各自留守:飞来飞去的父母

除了长辈离开自己熟悉的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带娃,也有很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放在了老家。我的一个朋友,做完了产假,在孩子才四个月的时候,就回北京上班了。

她把孩子留给了姥姥姥爷照看,自己大概每隔一两个星期陪孩子。她自己说,陪伴孩子的时间重在质而不是量。这话虽然没错,但是我知道她是在自我安慰,没有一个新手妈妈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亲眼见证他们的每一次掌握新本领的瞬间。

能耐得住的和小宝宝分离的爸爸妈妈,得有多大的无奈和不想!

我的朋友还算好,一个月还能见上一两次孩子,可是对于很多无法承担来回路程费用的爸妈来说,他们一年或许也就能一两次孩子,各自留守的日子,藏着多少无奈呢。 好在养育孩子的生活不仅有无奈,更有陪伴的喜悦和惊喜。

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各家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自然衍生出了这么多种带娃方式。我想,这些方式一定是这些家庭在深思熟虑后,基于自身家庭条件下,想出的最优解了吧!

你家的带娃模式是什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是清华爸爸、北师妈妈,7年top1教育学专业训练,6年顶级母婴媒体深耕,倡导“轻育儿,反焦虑”!分享关于育儿与自我成长的独到见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