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从时评人到乐评人,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白学的技能

2019-08-17   迪迪干货

01.从时评人摇身变成乐评人

这个夏天最火的综艺节目当属《乐队的夏天》,在第11期,我惊喜发现马东请来了白岩松。

白岩松一上场,就按照人物特点做了评价。

吴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谣”;

张亚东是“深情的情歌”;

欧阳娜娜是“与摇滚没什么关系的后摇”;

马东是“说下一个乐队唱什么”的“说唱”。

短短几句话,体现了专业主持人的能力,但更让人惊艳的是他对每个乐队的点评,评价九连真人,说

“他们是最有劲的乐队,刀刀在肉,有的乐队像故事片;有的像言情片,而九连真人是纪录片。”

“Ricky说,希望用音乐养活自己吃饭,我觉得只要中国人还在跳舞,他将来就可以吃的很饱。”

“盘尼西林什么都可以玩,特别有国际范,国际上乐队特点是‘混搭’,他们就要舒服的玩,那就是盘尼西林。”

无论是弹幕上,还是现场的乐队,都对白岩松赞不绝口,我看到有一个弹幕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白岩松喜欢摇滚。

是啊,在我们眼里白岩松是一本正经的主持人,主持《东方时空》这样严肃的新闻节目,跟音乐不搭,可谁能想到他是乐评人。马东称他为“时事节目耽误的专业乐评人”。

他在台上风趣幽默的点评,不是抱佛脚说出来,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

白岩松在家里收藏摇滚和各类唱片数千张,除了像崔健这样的没有集齐,他一年听200多张摇滚唱片;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他介绍披头士、Pink Floyd等一堆明星或乐队如数家珍;

他大学刚毕业,进入文娱版业,还曾统筹策划创办杂志《流行音乐世界》。

……

这些积累,才有了台上的金句连连。

现在,我们说白岩松真专业,但在此之前如果听他讲摇滚,也许内心会想:“懂这些有什么用”一个时事评论者,就要好好做主持人,懂摇滚对工作没用。

但白岩松不这么认为,他做了很多看似无用的事情。白岩松他每周必须跑五天步,非常无用的事,但跑的过程慢慢变成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缓过来,跑步让他在这个年龄段,还保持充足的体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别人学游泳、学写文章、学古诗词、学配音、学化妆,总有人会嫌弃地说一句:“你都这么大人了,学这些有什么用。”

真的没用吗?

显然不是,你学的东西可能现在用不上,不代表永远都用不上。

只是站在现在的视角判断这个技能有没有用,是不对的。

学习化妆觉得没有用,可现在白手起家的美妆博主很多;学古诗词觉得没有用,可你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

有没有用,不能站在现在视角看,而是要站在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

02.选择短跑还是长跑?

热播电视剧《小欢喜》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英子的要求是成绩第一位,宋倩提议看《碟中谍6》,尽管英子看过了,但妈妈喜欢男主角阿汤哥,想陪妈妈再看一次,让她高兴。

但在观影过程中,英子多次向宋倩剧透,暴露了英子早已看过电影的事实。

宋倩就很生气,指责英子说:“你已经看过一遍,何必跑这儿来浪费时间,这有意义吗?”

英子立刻回应:“这怎么没意义了,让你高兴不是意义吗?”

宋倩怒吼道:“我不用!”说完便气冲冲地离开了。

我看这个片段的感觉就是,在中国,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的标准在于:有用。

英子看一遍电影,有意义,可以放松心情,但陪妈妈再看一遍电影,这事情就没有用。在往下延伸一点,我们学技能也是从有用的角度来分析,学习某个乐器高考可以加分,就逼着孩子拼命学;但如果孩子想学烧菜,父母就嫌弃,说:“菜烧的再好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能加分。”

说白了就是功利主义,在这种思想下,我们长大工作,也是从功利主义来判断,学一个技能能够立马升职加薪,那就去学,在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看到有些人打着月收入10万的旗号,心生羡慕,立马学写作,目的就是也想月收入10万。

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他们都是长期主义,可能刚开始做的时候只是出于兴趣、好奇,然后坚持下来,碰巧遇到好的风口,借着这个风口,结出胜利的果实。

越是从功利角度看待学习,越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是长期主义者,他们会有回报。

因为上帝垂怜长跑者。

现在不是一个短跑时代,而是一个长跑时代。

选择短跑还是长跑,这是个问题,长跑可能要寂寞,要坚守,不能立马获得好的结果;而短跑可以在局部的时间里,获得成功,但很短暂。

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起点有多低,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用长跑者心态对待每一件事情,时间会给你回报。

03.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潜力者

五六岁的时候,长辈问我们:“长大之后,你想要做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当警察,当医生,当宇航员……甚至每天变一个职业。

但现在你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你已经没有答案了,只想安安静静躺尸,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不想学,嘴边总是说:“学了有什么用,我不感兴趣不想学。”

可看到同事因为PPT做的好,成为单位的PPT之王,业余也组建了自己的品牌;

看到别人英文说的很流利,为自己争取到出国的机会;

而你什么都不会,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掉的文员,那个时候你才会懊悔,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学。

可人生没有后悔药,你走的每一步,学的每一个技能,在某一天不经意间用上。

说句糙一点的话,如果你学什么东西,就能立马有用,这跟读书时,每道题都有正确答案有什么区别,大家所走的路都一样,那还叫人生吗?

TED演讲《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演讲者Emelie Wapnick是一个多重职业者,她是音乐家/歌曲作者、网页设计师、电影制作人、作家、企业家。

小时候长辈问她,长大后,你要干什么。她认为答案要唯一,现在才发现,答案可以不唯一,可以做多重职业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多重潜力者”。

“多重潜力者”拥有多种兴趣并且追求创新,听起来很费解,其实把这个词拆成三个部分就很容易理解:多重的,有潜力的,人。像达芬奇就是多重潜力者,在文艺复兴时代,精通多个学科是非常推崇的。

我观察了身边拥有多重潜力者的人,他们具备三个特点:

第一,快速学习能力。当多重潜力者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会全身心投入,勤于实践。就像张泉灵,她从央视主持人跨界到投资人,再到董事长,每一次的跨界都很大,但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张泉灵加入紫牛基金前,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扫盲,了解创投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上手,她笑言自己胆子大,而胆子大背后的信心则来自她从小就具备的“用底层逻辑和框架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这使得她能够快速建立比较清晰的投资理念。

第二,有创意。我很喜欢的一个设计师simon-阿文,他是一个脑洞极大的人,以前的工作是数据分析师,然后通过自己的创意,将PPT与数据相结合,做成一个视觉化的PPT,还有很多国外的设计技术,他学完之后,然后摸索出一套更简单的方式运用到PPT上面。

最近他看《乐队的夏天》迷上了新裤子乐队,根据他们的经历做了一份PPT模板《你都忘了你有多美》。

有创意的人,他们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会释放好奇心,寻求新的事物与专业相结合,擦出新的火花。

第三,具有适应性。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你能变成任何角色,来适应不同的情况。很多人羡慕斜杠青年,实际上他们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一会儿写文案,一会儿是排版小编;一会儿是客服人员,一个人身兼数职。《快公司》杂志认为,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适应性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步伐,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04.如何做一个“多重潜力者”,多维度学习呢?

说了这么多,那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成为“多重潜力者”呢?

首先把无聊的事情变成有趣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无聊,哪有什么值得学的。而恰恰 相反,优秀的学习者保持着童年的好奇心,或是在内心独白时重新获得好奇心。他们不会对某个新主题缺乏兴趣,因为他们会问自己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好奇问题”,然后以实际行动跟进。心理学研究者卡洛尔·桑索内(Carol Sansone)发现,通过思考如何采用不同方法让工作更有趣,人们会增强对某些工作的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把内心独白从“这很无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这么做,会如何?”下次有人让你学新东西,或者有同事在学所以你也要学习时,不妨问自己几个好奇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如此兴奋?这怎样能让我的工作更轻松?然后再寻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就足以化“无聊”为有趣。

其次,刻意练习不如交替学习。心理学家罗勒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召集24名小学生,学习计算棱柱体的面、棱、顶点和转角数量。其中一组集中学习,按顺序练习面、棱、顶点和转角习题;另一组也练习了相同次数,只不过随机而无序的做题。第二天,所有孩子都测试了4种题目各一道。结果交替学习那一组的孩子比另一组分数高出一大截。科学家发现,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份额外的努力会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任何知识或者技能,他都有关联性,运用到不同的地方,穿插学习,更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学习边界。

最后我们要包容自己犯错误的机会。当我们学习新事物,又不太擅长时,会产生糟糕的想法:“我讨厌这个;我是个笨蛋;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好这个;这太让人挫败了!”这些状态占据了大量的学习空间。一个初学者的理想心态应该是对错误宽容且平衡:“开始我可能做不好,因为我以前从未做过;而且我知道,时间一长我就能掌握它。”研究者罗伯特·伍德和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在获得新技术的早期阶段,如果人们被鼓励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就会增进他们的“兴趣、耐性和表现”。

你每说一次“学这个没用”,未来就会打你一次脸,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有用的东西,用多了,自然就变成有用了。

别忘了,所有的有用都是从无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