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深远,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其背后都存在一个教育的道理,家长需要去理解内在的意义,从而去分析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责骂、溺爱、批评、赞美,真正的教育需要适可而止。下面,恩诺教育给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案例一:分享型
小学同学的孩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分享给其小姑子,她老公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她儿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都愿意和他家公家婆分享的。但两个老人家却总是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不过,当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的时候,他们又赶紧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这样的情景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她儿子与小姑子分享时,对方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的,还夸他的东西好吃,所以他也喜欢与姑姑分享了。然而,她小姑子这种行为也会被她老公责怪:“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恩诺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长辈,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而去逗弄孩子。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会对孩子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看似无意之举,其实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言传身教。
案例二:过度赞美型
有一位网友写信说道,她儿子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一个亲戚的孩子丽丽,从小被家人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丽丽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真是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丽丽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一个做老师的同学告诉我说,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变得特别的自以为是,有些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无论老师怎么管教都不行,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浑然不觉。
恩诺点评:
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案例三:责骂型
一个读者写信留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二天要考试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事实上,有不少的家长存在这种“暴力”行为。只要是孩子做的事情与家长的想法相违背,就会受到他们打骂。某天下班的路上,见到这样一幕“一位大概就读五六年纪的孩子,被其母亲追着打骂,还被“爆”头,这位男孩子瞬间大哭起来。家长之所以打孩子,只因他走了马路的另外一边,那边车辆比较多,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对孩子这种行为不满,因此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恩诺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