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敢于挑战皇权的诗人

2019-05-17   畅想文化

骆宾王:敢于挑战皇权的诗人

文\\钟百超

一位神童,七岁随口作了一首“咏鹅”诗,便成了千古绝唱。这首诗歌,朗朗上口,妇孺能唱,成为文化的符号。

这个咏鹅的神童便是骆宾王(约619—约684),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谁能相信,正是这个咏鹅的神童,日后却成了一名讨伐武则天的旗手。一纸檄文,令朝野震动,天下变色。

把一个诗人变成一位叛逆者,其中又隐含着多少辛酸故事。其实,一部文学史,都是一把一把的辛酸泪。个中滋味,谁能说个清楚。

命途多舛,仕途坎坷,这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一个读书人,为何总是遭遇诸多挫折,让人嘘唏,也令人百思难解。

对于书生而言,考场即战场。如果连考场这一关都闯不过去,便意味着耻辱,更别指望实现所谓的修齐治平理想了。

骆宾王正是科举的失败者,平生第一场考试便被淘汰出局。贞观十四年(640),二十二岁的骆宾王赴京应试,结果落第而归。虽然考场失利,贞观十九年(645),二十七岁的骆宾王还是能够凭自己的本事在京中谋得一官半职,但只做了五年,三十二岁时便辞去。至于什么职务,无法考证,但可以确定,应该是文员之类的低级岗位。

在科举取士的年代,若不是进士出身,要想谋一个朝廷命官,就难如登天。不过,机会不是没有,而是骆宾王并不在意。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三十三岁,骆宾王赴豫州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府属,其职务大概是参军、录事之类。道王元庆是唐高祖第十六子,贞观九年,拜赵州刺史,十年,改封道王,授豫州刺史。

能在道王手下做事,自然是幸事,而且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能颇为赏识。果然,三年之后,特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似有考察提拔之意。但不知为何,骆宾王没有写自叙,而是写了一篇《自叙状》,说:“若乃脂韦其迹,干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谨状。”

一个士子,既无进士出身,又朝中无人,既要想仕途亨通,又要讲究尊严,实在是难以理解。三年后,即高宗显庆元年(656),居然离开了道王府,这是骆宾王错失的第一次机会。

离开道王府之后,骆宾王回到了山东博昌的家,其父亲去世前曾担任博昌县令。由于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从事一些农事,聊以谋生。但毕竟没有农民的那份勤劳与细作,因此生活依然窘困,但时光一晃就是十二年。

十二年的耕读,或许让他真正明白了,像他这样出身书香门第的人,只有走科举之路,才会自我实现。于是只好再度参加考试,以便求仕。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乾封二年(667),四十九岁的骆宾王对策入选,授奉礼郎,一个从六品的官,不久为东台详正学士。通过考试,谋得官职,可谓春风得意,接着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骆宾王偏偏是一个不知安分的人,喜欢折腾,刚过上好日子没几年,又忘记了过去的苦难生活。

成亨元年(670),五十二岁,已是年过半百的人,居然离开了东台,随薛仁贵出征边塞。咸亨三年(672),又随军调赴姚州平叛。咸亨四年(673),五十五岁,姚州平叛后返回长安,秋天,奉使入蜀。后因事被贬谪,充军西域。两三年后从塞外返回,到四川参军,为姚州道大总管掌管书檄,在蜀中宦游多年。

这次出征边塞,虽然跌宕起伏,但还是颇有收获。正是这次从军,写下一系列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先声。

上元二年(675),五十七岁,这年秋天离蜀回京,做了武功县主簿。

上天总是眷顾着骆宾王,可是他总是有意错过。上元三年(676),五十八岁,吐蕃向唐发起进攻,吏部侍郎裴行俭任洮州道左二军主管,想以骆宾王为掌书记。能够跟礼部侍郎一起共事,应该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是他却以母亲年迈为借口加以拒绝,这是骆宾王第二次错失良机。

或许是过于自信,不愁没有官职,就在这一年,骆宾王很快又被调为明堂县主簿。就在此期间,写下了长篇歌行《帝京篇》,被誉为绝唱。接着又奉使吴会,年底由江南返回长安,因为生了一场重病,接着母亲去世,骆宾王便离职服丧。

仪凤四年(679),六十一岁,调任长安主簿,不久,又擢升侍御史,这是他一生官宦生涯的顶峰。可是,秋天却因诬赃而下狱,写《萤火赋》、《在狱咏蝉》以明志,明年秋冬获释。永隆二年(681),六十三岁,这年夏天,贬临海县丞。

人的一生,命运是最难把握的,其兴衰存亡,仿佛有第三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能够把命运拽在自己手中的人,毕竟为少数。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而自己却临朝称制,并想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武则天改元文明之后,下诏“职官五品以上举所知一人”,时为左晓卫大将军的程务挺非常器重骆宾王,就以大将军的身份,表荐骆参预典选。但骆宾王已无意于仕途的进取,对武后用权,更是持反对的态度,所以就婉言辞谢,这是骆宾王错失的第三次机会。

武则天的专制成为骆宾王人生的分水岭,而某些机缘的出现,却又加速了命运的逆转。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命中注定,在离京回临海的途中,路径扬州时,恰逢徐敬业等人密谋武装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就参与了其事。九月,起兵扬州,骆宾王被署为“艺文令”,为了号令天下,壮大反武阵营,骆宾王代徐敬业起草了一篇讨伐檄文,即《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檄文传出,朝野震动,武则天读罢,虽则震怒,但不无欣赏地说:“宰相安能失此人!”十一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或说被乱军杀死,或说出家当和尚。尽管他的死是一个谜团,但总归人去楼空,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彻底宣告一代杰出诗人生命的终结。对于他的结局,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是忠臣还是贼子,还是留待后人去评说罢。

正如学者张世欣所总结,骆宾王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

初唐四杰,虽然都是熠熠生辉的诗坛明星,但各自的命运凄惨不堪,如此辛酸,读来让人不能接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致力于明德至善的人,为何却没有得到善终呢?或许裴行俭的评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便对人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果然一一被他言中,王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

确实,正如裴行俭所言,一个读书人是否堪当重任,应当首先在于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才艺技能。如果恃才傲物,心高气躁,哪里能够享受官爵俸禄呢?

骆宾王因一首“咏鹅”诗而登上诗坛,又因一纸檄文而终结人生,是时乎?是命乎?

生活在一种体制当中,一个文人应当如何立身处世,终究是一个大学问。无论多有才华,如果不能屈伸有度,进退有序,适时而为,顺势而行,那么,结局终究是悲剧性的。四杰的故事,虽去千年,犹历历在目,嗟夫!

201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