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昌四年九月(844),黄州刺史任期届满,时年四十二岁的杜牧调任池州(今安徽池州)刺史,池州治所秋浦县在今天安徽的贵池。在池州期间,杜牧写了不少诗歌,成为池州文化的名片。
杜牧到池州之后,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访。会昌五年(845)即到任后的第二年,时值重阳佳节,恰逢诗人张祜从丹阳到池州来访,杜牧喜不自胜,便与张祜相约携酒登上齐山。齐山有十余峰,高度相齐,故名齐山,其状如卧虎昂首,怪石嶙峋,并有洞窟通幽,景色秀美。于是两人赋诗唱和,杜牧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九日齐山登高》)
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却从未登临齐山。齐山是幸运的,仿佛是特意为杜牧而独养深闺。杜牧的登临和诗吟使齐山名声鹤起,而后便成为文人墨客登临揽胜、争相吟诵的人文盛景。
杜牧到池州任刺史,属于平级调动,并无升迁之意。此刻登上齐山绝顶,与友人把酒临风,心中难免五味杂陈,于是不得不一吐心中块垒。
《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体现了杜牧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使人生难逢开口一笑,也定要把菊花插满头,带回家中。菊花是秋的色彩和希望,更是陶渊明心中的那份悠然。也不妨喝个尽兴,用一场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登临绝顶之时,看到夕阳西下而悔恨人生虚度。古往今来,人们都是抱着这样态度来面对现实,因而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伤感,对着牛山流泪。这种心态,既是豁达,也是解脱。人生无需负重而行,唯有摆脱眼前的烦扰,方可轻装前进。
杜牧如此豪迈的诗篇,也深深打动了张祜,他略约思索了一下,就立即和了一首诗: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张祜颇有诗才,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曾荐举张祜,并把他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但却遭到元稹的排挤,而终身隐居淮南。如今与杜牧同病相怜,万分感慨也喷薄而出。
张祜的这首诗,首先描写齐山秀丽的秋色,菊花盛开,红叶烂漫,蓝天碧云,江水悠悠,借此表达自己留恋齐山的意向,然后化用东晋史学家孙盛和书法家王弘的典故,表明已洞明世事,无意嘲笑他人,只愿意和挚友一醉方休,结尾虽略显苍凉悲壮,但却让我们看到希望,只要朋友之间有芳意,有真情,哪怕冬日来临,依然温暖如春。
后来,杜牧在齐山西巅建一亭,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句“开帘当翠微”曰“翠微亭”。从此以后,“翠微”也成齐山象征。值得庆幸的是,杜牧的诗及张祜的和诗,为后人摩崖刻在齐山的清岩之上。
张祜别后不久,杜牧独自登上池州的九峰楼,念及张祜的不幸,又联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又赋诗一首: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站在九峰楼,内心有多少感慨,身不由己,夕阳西下,突然听到角声响起,不禁感到孤寂难耐。面对碧山,忧思不尽;目睹芳草,此恨绵绵。为何有思,为何有恨?“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像张祜这般的才子,满腹诗书,有哪一个万户侯可以与之相比。可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凭什么可以成为万户侯?有人才而弃之不用,这是怎样的悲哀。这首诗,虽则为张祜打抱不平,实则也为自己命运而喟叹。
在池州期间,杜牧还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歌《清明》,这首诗,使池州的杏花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首句以描写清明节的天气起笔,“雨纷纷”,状写的不只是天气,更为全诗定下一个阴郁的基调,也为第二句的描述埋下了伏笔,因而,“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欲断魂”是第二句的点睛之笔,点明了行人(也包括杜牧自己)此刻的心情。归心似箭或者盼望早日抵达目的地,却因雨天而耽误行程,感到苦闷惆怅那是最自然不过的。“欲”字把行人引而不发的情感生动贴切地表达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既然旅途受阻,心情抑郁,如何排遣呢?第三句借“酒家”这一意象来进行释解。酒家既可以解读为饭庄,又可以是旅店的别称,或二者兼之。人生在途,不如意事常八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面对困境,有的是乐观,有的是豁达。杜牧借问酒家,无非是希望找到一个灵魂栖居之所,并非一定是现实当中的酒家。这里即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笔,但我更喜欢后者。
最后一句以“杏花村”收笔,“杏花村”也未必是现实中的某个村,如同“酒家”一样,只不过是杜牧虚构的一处理想归宿。用“遥指”描写牧童的动作,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蕴含着抵达理想中的村落还有相当长距离的意蕴,可谓一语双关,曼妙无穷。
这首诗,前二句以沉郁的笔调,渲染清明节的气氛以及行人的心情,实则是借此暗喻人生的况味,后二句提出了消解困顿的出路,借助酒家这一意象,为自己寻找一个灵魂的栖居。与那些寄托于林泉的失意文人相比,杜牧的胸襟和境界毕竟要旷达和高远。
杜牧因不幸来到池州,而池州却因杜牧的不幸成为文化的胜地。其实,幸也罢,不幸也罢,都是人生路上所必须经历的。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到处都浸染着文化的气息,那是无数文人用自己的良知铸造的丰碑。他们用自己苦难的人生,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因而是可泣可歌的。
20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