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失败是因意志力薄弱?发展心理学:3个原则帮你开启行为改变

2019-12-23   牧心微笔记

文/牧心

图/网络

01

改变不成功,

是因为“意志力”薄弱?

转眼又到了2019年年终复盘的时刻。闭上眼睛思考了下时间飞轮快速运转的这一年,好像年初立的Flag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自己期待的改变也没有发生:

  • 书架上的书,依然有许多没有拆封;
  • 肚子上的赘肉,依然在那里不声不响地陪着你;
  • 说好的存款5万,却发现这个月的花呗还得靠信用卡变现来还;
  • 还有收藏夹里默默存在的自我精进指南、独立思考指南……

总之,这一年,除了老了一岁,我们好像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这个场景就好像陈海贤博士自嘲的一句话那样:我们对改变成功的经验虽然不多,但对改变失败的经验,一定丰富得很。

那么,为什么我们心里会有一个行为标准,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但经常却被现实打脸呢?

为什么明明我们很讨厌自己虚度时间、严重拖延,却总是在做不到之后感到内疚、自责,怪自己不够努力、意志力薄弱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改变这么难?我们又应当如何开启行为的改变呢?



02

为何改变这么难?

“象与骑象人”理论


曾经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即使心内科医生告诉了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运动、抽烟等不良习惯,他们将必死无疑。但结果却是,只有14%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其余86%的人是不想活了吗?当然不是,他们也知道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什么,但就是无法改变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呢?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中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我们身体里,就是存在这样的两个“自我”,一个“骑象人,”一个“大象”。

大象的脾气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三个特点。

  • 第一个特点:力量大。一旦体内的“大象”被激发,那么理智就很难控制它。
  • 第二个特点:大象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的激发,比如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和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有时候它可以成为我们改变的动力,有时候也可以成为妨碍我们改变的阻力。
  • 第三个特点:大象是受经验支配的。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举个例子来理解的话,就是大冬天的早上我赖在温暖的被窝不去跑步,这样的“经验”让我感到很舒服,这是“大象”所认可,并且支配我们的经验。而那种跑完步之后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是“大象”没有感受到过的经验,所以大象对他不认可。

“象与骑象人”的理论,很好地阐释了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那一句:理智啊,你永远是情绪的奴隶!

正是由于“大象”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它在我们体内的强大力量,所以我们的理智难以战胜大象,这也让我们的改变难之又难。

03

如何开启行为的改变?

需要坚持这3个原则

既然情感的“大象”力量如此强大,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改变从此就不可能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陈海贤博士在《了不起的我》一书指出,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摆脱旧经验,要想开启行为的改变,我们需要坚持这样3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走出心理舒适区,放弃一部分“控制感”。

在象与骑象人的理论中,我们知道了改变之所以变得很难,是因为情感这头大象总是认准让我们感到舒适的“旧经验”,而拒绝去体验新经验。

在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固守旧经验的行为,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心理舒适区。

陈海贤老师将“心理舒适区”定义为我们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在这种固有的行为方式之下,我们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控制感”。

在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就是一个迟迟不愿意走出自己“心理舒适区”的人。他被关押了50年,习惯了一切的生活方式和应对方式,环境彻底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与外界环境隔绝的人。所以,在他被释放的时候,他为了想继续留在监狱,不惜举刀伤人。最后他还是被释放,但因为受不了外界的生存环境而自杀。

在这里,监狱就是老布可的心理舒适区,在监狱里,他实现了对自己和对环境的完全的“控制感”。

那么出狱之后,他选择自杀,也是因为他失去了对自己生活和环境的完全的控制感,他控制不了外界,他也无法让外界去适应他本身。

《肖申克的救赎》老布可


陈海贤博士指出:

这就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所以,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而要走出这个舒适区,就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会放弃一些“控制感”。

第二个原则:运用“小步子”原理,开启行为第一步

“小步子原理”脱胎于《瞬变》一书中的“缩小改变的幅度”这一原理。

奇普·希思教授认为:“小目标带来小胜利,而小胜利触发一连串积极行为的改变。”

“小步子原理”就是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哈佛商业评论》上曾有一篇文章非常赞同“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能大大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文章中说到:

“当你设定一系列小型而又可见的目标,大家也如愿达成之后,他们在头脑中就会开始形成自己能获得成功的想法。”

曾有一位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也说“当你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就会取得大成就……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要追求一天一点小进步,这是唯一能开花结果的办法,也是果实能地久天长的办法。”


那么从这些来看,其实我们的改变并非那么难,我们只需要每天坚持一个微小的习惯,就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期限内,获得惊人的改变:

  • 如果你想读书,可以从每天读5页、10页开始;
  • 如果你想锻炼,可以从做1个俯卧撑开始;
  • 如果你想存钱,可以从每个月300元开始……

因为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我们能够专注到当下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上来。我们能够控制的是当下自己一个个微小的行为,而我们却无法控制这个行为能不能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

就像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体,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这是我们开启行为改变的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刚才我们提到了,小步子能带来大改变。但很多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却很容易中途放弃。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和环境中,受到周围固定环境的影响很深。

为什么我们一年读50本书的目标总是只能立在Flag里却总是不能实现?

因为我们下班后的场景总是这样的:下班回家先做饭,吃饭的时候觉得太无聊了,就边看美剧边吃饭,看着看着,饭吃完了,电视剧还在继续……就这样一集又一集,时间就掉到了黑洞里。

虽然我们事后觉得虚度了时间,十分懊恼,却总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这个时候,喜欢旧经验的“大象”占据了上风,而理智又被甩到了后面。

环境的因素到底有多么重要?《瞬变》一书提到:环境对我们产生的微妙作用之一,就是强化(或者淡化)我们的习惯。

下班后的环境强化了我们的习惯,所以我们很难做出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主动地为自己培养一个“环境场”。

  • 你想读书,那么图书馆要比卧室更有氛围,
  • 你想跑步锻炼身体,大学操场要比楼下的绿地更有氛围,
  • 你想练习瑜伽,那么专业的瑜伽室就比自家的客厅更有氛围
  • ……

即使不去图书馆,我们也可以在家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小的书房,甚至一个小的角落,放下电子产品,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场”。



奇普·希思教授说:

“调整环境其实就是让正确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更难以发生。通过设定环境,使得不受欢迎的行为更难出现,甚至彻底绝技。”

《了不起的我》中也提到:

“场”并不玄虚,它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因此,要想持久地作出改变,我们就要为自己培养一个合适的“环境场”,并且坚持在这个场内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改变逐渐发生。


结 语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今天我们谈了持久地作出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的原因,是由于情感的大象太过强大;也谈到了开启行为改变的三个原则——走出心理舒适区,开启微小的第一步,以及培养合适的“环境场”。

我们了解到,改变,意味着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要让理性的“骑象人”不停地与身体内的情感“大象”做斗争。

但我们也要知道,改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改变不是某个时刻,而是一个过程。要引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在迈出第一个台阶的时候,做好永远迈下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