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对情侣在结婚之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男生的爸妈婚前付首付给男生买了一套房,现在两人要结婚,男生并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后女生就说,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是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我只出50%,你还完房贷有钱没钱不关我的事情,我不会借钱给你,因为我不好意思让你还。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没有义务照顾他们,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顾。
“第三,所有琐碎的事情两人分担,我不是你请的保姆,没有这个义务。”
这对情侣的沟通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沟通模式: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我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
这样的沟通方式,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暴力行为。尽管它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却在内心造成了隔阂,这样的沟通到最后很难达成合作,甚至会分道扬镳。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曾经针对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创造了一套“非暴力沟通”的理论,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非暴力沟通》。
他在工作中运用这套“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过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并且通过一套完整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改善交流环境,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被运用到日常的沟通,甚至还被运用到解决国际纷争这样的外交领域。马歇尔博士曾在一场调节美国与巴勒斯坦冲突的演讲中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让一位本来对他颇有微词的巴勒斯坦人,转而请他去家里做客。
据说,马歇尔博士本人还因为这套沟通方法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非暴力沟通》封面
马歇尔博士指出,之所以平等的交流会演变成“暴力沟通”主要是有这样四点原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呢?
其实并不难理解,非暴力沟通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通过这四个要素的使用,我们就不会将一场平等的交流,演变成一次暴力沟通。
针对这四点原因,他提出了通过非暴力沟通达到高质量对话的4个要素。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意思是说,我们在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评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带评判和指责地去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很难的。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区分,什么是评论,什么是观察呢?
卢森堡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
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
比如,你每天收拾办公桌,整洁干净。但你的同事小张一个星期打扫一次。
你想提醒他,于是你说:“小张,你看你桌上很乱。你怎么这么邋遢,”
“桌上乱”是观察,而“邋遢”,就是你的评论。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你应该说:“小张,我看到你一个星期才打扫一次桌子,桌子上灰有些多,灰尘可能对你的健康会有不利。”这样,就把观察和评论分开了。
再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你可能会说:“他水平不行。”这是一个评价。而如果你说:“他又犯了错误,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这就是观察。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说话有些别扭,然而但这种不带评价的观察,才是客观的。评价是你的主观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因素是感受。什么是感受呢?在这里,卢森堡博士提醒我们,要将感受和判断、想法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沟通是要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马歇尔博士也总结了许多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的词汇,我们在日常交流当中可以应用。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比如,“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
同时,不公平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想法,对方很容易会把它当做批评。
如果要表达感受,也许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或者很委屈。”
把想法和感受区开来,是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事情。我们与别人进行沟通,那么别人的话语和观点就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的根源来自哪里呢?就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但因为人们不总是会顺着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表达,因此,我们的这种期待和需求也总是会落空。
那当别人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说我们听到了不喜欢的表达或者观点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非常气愤地告诉我:“你真的太自私了!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
这个时候,我可以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认为确实是我太自私了。是我的错。我很内疚、自责。
第二种:我会反驳他:“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我!你才自私!”
第三种:我很伤心。因为他并不信任我,就算我做得有不好的地方,他也应当接纳我。
第四种:我应当体会和感受他的需要。可能是我确实做了对他来说不容易接受的事情,他之所以如此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我的体贴和支持。我把他的需求理解了,然后再提出我自己的需求。
因此,我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第四种,了解对方的需求,同时,也让对方了解我自己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请求帮助。
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观察,谈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彼此了解了对方的需求,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请求。
要如何提出请求呢?
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希望这个月你的团队业绩做到公司前三名,那么,你就直接把你的需求告诉你的团队人员。
其次,提出的请求要明确而具体。比如下个月产品部门需要做哪些努力,要如何生产商品,销售部门要达到什么样的销售额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周甚至每天应当如何拆分目标等等。
最后,要请求对方给予反馈。比如我们制定的这个方案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如果有,我们可以继续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沟通形式再进行沟通。
这样一套完整的非暴力沟通下来,既没有道德的评判,又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清晰的目标,同时还能够采取适当的行为,达到共赢的目的。
当然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更不是为了让别人的行动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双方都能在非暴力沟通之下受益。
因此,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应当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使用,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努力,让周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