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技术背后关于自我与人性的三重思考

2019-10-28   牧心微笔记

《双子杀手》在国内上映一周了。与前期热闹的点映仪式相比,上映后的票房似乎并不乐观。

不过,尽管如此,有着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的李安并没有过于担心,因为无论是3D+4K+120帧的技术支持,还是有着明显李安叙事风格的剧情,都足以让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李安的资深影迷,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抛开华丽的视觉展现,更能打动我们的,是影片当中时时透露出来的对于自我和人生的思考,是李安内心投射出来的种种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自我与他我的矛盾;父亲与儿子的矛盾;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01 自我与他我

影片中的亨利,其实体现了两个“我”,一个是自我,也就是我本身;另一个是“他我”,即别人期待中的我。

我们先来看看自我。亨利本身是什么样,电影给了交代:

亨利在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了。母亲总是莫名撒气,打他骂他。长大后无奈做了特工。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信任和温情的环境里。孤独、迷惘、恐惧,渴望家庭的温暖。

父爱和母爱的缺失是他一生的遗憾。所以他期待他的克隆体“小克”,能成为一个丈夫、父亲,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这就是亨利的“自我”。是一个有感情、有思考、有遗憾,也有温情的“自我”。

而别人期待中的亨利,也就是那个“他我”,长什么样呢?

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出来:他是一个特工,是组织上培养了几十年的下属,是被组织监视、被担心退休后会失控的杀手;他还是克隆儿“小克”的本体,是小克眼中满脸皱纹、冥顽不灵的老人。

这个,就是别人眼中的亨利,也就是“他我”。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我与他我两面的矛盾之中。

亨利的搭档丹妮,一方面是想效忠于国家的机密工作人员,另一面是被组织利用,不得不逃生的亡命之徒;杀手小克,一方面,是老亨利的DNA克隆出来的孩子,是大反派维瑞斯一手培养起来的杀手和义子,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思考,知疼痛,有感情的独立的个体。

这种自我和他我的矛盾,在影片当中不断地提起,不断地激化。亨利在劝说克隆儿不要再继续这种杀手生活的时候,克隆儿说:“我不是你,每个人都想有自我”。

即使到了影片的最后,反派死亡,亨利与克隆儿小克最后和解,亨利告诉小克,不要走他的老路,要走另外一条光明的路的时候,小克依然半开玩笑地说:我有我自己的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曾经将“自我”这个概念进行过深刻的阐释。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

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换句话说,“自我”是对于我本身的需求的一种相对理性关注,既超越了本能性的冲动,有不至于到达遥不可及的“超我”的状态。

自我要求每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去追求他的价值体现。

不得不说,李安的这种对于自我的解读,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是《断背山》,无论是《饮食男女》,还是《喜宴》,关于自我的探索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来没有停止。

而这个话题和矛盾,将永远存在于我们中间,雅典德尔菲神庙里的那句“认识你自己”,也必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02 父亲与儿子

“父权”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主题之一。

他曾有著名的“父权三部曲”——《推手》《饮食男女》 《 喜宴》 。

父权的主题,也是李安父子关系的巧妙映射。

那么,什么是父权呢?

其实,父权并非一种真实性的权力,也并非说父亲的权力决定一切,“父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体系,是父亲与家庭之前相处的一种模式。

不仅仅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有发言权,对于整个家庭来讲,父亲也是主要的力量和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被社会大众认为是"好"的父权思想,通常包括对男孩的照顾与提携,以及将其吸收到成年男性中互相合作,培养他的责任心,传授给他增加财富的技能等等。

在李安自身的真实世界里,他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

李安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心希望李安能够子承父业,但无奈李安成绩不好,没能达到父亲的要求。直到李安拿到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他的父亲依然不喜欢他去做电影。

但是,知子莫若父。当李安的《绿巨人》票房惨败时,父亲却在背后默默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培李安度过了那段难捱的时光。

在这部《双子杀手》中,父与子的关系,依然是重头戏。

老亨利与小克的第一次正面对视,是在枪下。他通过狙击枪,看到追杀者的脸,居然和年轻时候的自己一模一样,于是完全没有了杀手的决断,而是放了他一马。

在地库当中打斗时,尽管老亨利被这个年轻人打得头破血流,甚至被溺到他最害怕的水中,也没有伤害这个年轻人,甚至请求搭档丹妮要放过他。

后来丹妮请求技术人员鉴定,才知道了原来这个年轻人小克是亨利的克隆体。这种关系又更加紧密了。

所以,亨利在影片中作为一个父亲的形象,想通过自己前半生的经验告诉小克,远离杀戮,远离欺骗。不要再做杀手,做杀手会让自己的灵魂得不到宁静,会有无数的午夜梦魇,他苦口婆心地教导小克,让他成为一个丈夫、父亲,做一个普通的人。

而小克则歇斯底里地去找那个将他克隆出来的“义父”,质问他自己究竟是谁?

在得知真相后,他冲着亨利大喊:我才不是你!老东西!

儿子的痛苦、迷惘、困惑,老亨利全部都经历过。幸运的是,在亨利与搭档丹妮的共同努力下,用大爱和支持,最终化解了小克心中的疑问,“父子”也达成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最后,他们共同走在大学的校园里,探讨专业和未来的选择,小克甚至拿亨利的衰老和皱纹打趣,风趣地说:“我30年以后可不会成为你这么丑的样子”。

父权是一种价值体系,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因此非常隐晦。

高尔基曾有一句话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这也可以说是李安对于父子关系的最新的解读。无论父与子之间有多么大的斗争,矛盾和隔阂,都会化解在两个人为了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过程当中。

03 正义与邪恶

《荷马史诗》当中有一句话:

即使正义的到来是缓慢的,破除邪恶也是必然的。

《双子杀手》中还有一个隐藏的较量,就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在电影的开头,亨利去执行他退休之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杀掉一个美国国安局认定的“恐怖分子”。

后来经过一个朋友,才知道原来被杀的这个人并非恐怖分子,而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因为某些研究领域触犯到了上级组织的利益,所以派亨利去杀掉他。

亨利的另一个相当于经纪人角色的朋友后来也向他坦白,杀掉的72个人之中,的确只有最后这个生物学家是误杀。

韦伯斯特说: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

从此,便开始了亨利代表的正义,与反派威瑞斯代表的邪恶的之间的较量。

亨利的搭档丹妮,在发现自己是被利用之后,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

亨利虽然是杀手,但他内心有着自己对于正义与邪恶的分辨。他在和丹妮坦露心扉的时候说:“我害怕照镜子。我害怕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还有那些死去的魂魄。”

正如书中一句讲到的:

“世上善良之人很多,却也总有那么一些铁石心肠的人,他们或许太守原则太不可爱,但他们知道,因为善良和不忍而向邪恶妥协,那么,这个世上将永远没有正义。”

恰好,亨利符合,丹妮符合,小克虽然一开始走了一些弯路,但最后也是选择站到了正义的一方,战胜了无知和邪恶。

在影片的最后,又出现了一个亨利的克隆体,但是这个克隆体没有思想,不知道疼痛,只是威瑞斯一手打造的杀人机器。

这个克隆儿,没有正义和邪恶的概念,被正义方利用,就代表正义,被邪恶方利用,就代表邪恶。这也是李安在电影当中留下的一个悬念:借用一句名言就是——

从善,还是从恶?这是一个问题。

这也时电影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结 语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双子杀手》不仅是一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好看”的动作科幻片,而且依然带有强烈的李安式叙事风格,饱含着李安对“人”的探讨,对自我、父子、善恶的判断。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更深的内核东西,等待着你一起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