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精”忧思录

2019-08-31     北青艺评

说到戏剧,人们一般会想到话剧、歌剧、音乐剧,也时常会想到电影里的“戏剧冲突”,很少会想到电视剧,这与观众常把电视剧划归于娱乐产品行列有关,很少拿艺术标准来衡量,“别与电视剧里的人与事较真”,甚至成为一条社交言论准则。

评论人李星文的新著《戏精:当代观剧指南》,是一本与电视剧创作较真的书。出版市场虽然繁荣,但与电视剧创作有关的专业书籍却少之又少。相比于影评书的层出不穷,剧评著作是罕见的,即便有,也偏于产业理论与年度报告式的文风。

在自序中对“戏精”进行解释时,李星文说了这样一句话,“如醉如痴追剧40年,写剧评也有20年,不谦虚地说一句,我算是了解国剧来龙去脉的一个‘戏精’”。在电视剧与媒体业内,李星文被认为是电视剧评论的资深专业人士,他在不否认这个定位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自己的“票友”身份。

所以,虽然《戏精》缀有“当代戏剧指南”这个副书名,但在内容风格上,该正经时正经,该八卦时八卦,既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也围绕同一类型的作品或具体的剧作篇目,把台前幕后的事交叉呈现出来,如数家珍,因此《戏精》具有了宽阔的视野、清晰的历史脉络、以及真实但不失丰富的叙事。

李星文认为历史剧最能代表国剧成就。他对历史剧是有着特殊偏爱的,通过对《大明王朝1566》、《三国》、《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等剧主创的采访以及对剧作的深度评论,他总结出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历史观:对于历史人物,要保持严肃的叙说,但要超越过往读物对历史人物的局限定义,用现代的、人性的眼光,给予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注入更多的可信性,让每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都能够成为“时代之歌”。

毫无疑问,李星文青睐的这些历史剧,有着戏剧的经典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戏剧冲突。在这些剧作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电视剧”这三个字中“电视”是载体、“剧”才是重点。当历史剧作为古装剧之一种开始受限,IP剧潮流不断冲击电视剧创作理念的时候,回看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国产大剧,应该有反思,为什么电视剧在逐渐失去文学性,不再承载回顾与思考的功能,沦为了单一的、浅薄的娱乐产品。

老版四大名著剧是“文学走向电视”的巅峰之作,也是古典主义最后的荣光,端庄的审美与爱憎分明的价值观,让老版四大名著剧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刘和平、张黎、胡玫、高希希等编剧与导演,通过成功狙击古装剧的“戏说”,让新古典主义历史剧拥有了很高的地位。从《戏精》的篇幅与价值倾向来看,李星文是与这批作品与创作者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尝试想要捍卫电视剧创作的严肃性,并且以“严肃”为内核,激活电视剧作品更大的观赏价值,拥有更长的生命力。

守正与突破,或是阅读《戏精》这本书的两个关键词。在李星文看来,《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的天空》、《亮剑》等剧作,是肩负着在有限的空间寻找创作的突破责任的。这些剧作播出的年份,是包括网剧在内的各种网络视频还没爆发的时期,也是电视剧仍然能凝聚人心、传播能量的最好时代。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之后,虽然偶有爆款出现,但电视剧所能承载的寄托大大萎缩了。对于那些给电视剧创作打开更大空间的作品,李星文还是寄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精》这本书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要素。在书中,可以感受到属于知识分子的那种忧虑感,这种忧虑不是产生自观念上的,而是产生于审美执着遭遇环境变化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作者试图以扎实的理念与平和的话语,来隐藏一些情绪,但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情绪的流露,使得书中提及的那些剧作,拥有了更多的时代情绪。一本书与40年来电视剧的情绪对接,搭成了中国观众的“观剧史”,认真地阅读,读者能发现自己“身在其中”。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韩皓月 编辑:罗皓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匿名评论|脱掉舞鞋的严歌苓为什么没有变得更自由

林克欢先生悼童道明先生:轻若鹅毛的微笑

神剧纷纷崩盘,使女也不例外:虚构的花园里,蟾蜍在逐渐失真

贾樟柯开拍《一个村庄的文学》,余华、贾平凹等友情出演

《痛苦与荣耀》:阿莫多瓦的“精神自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SAg7mwBJleJMoPMsP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