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称《少年的你》为年度最佳时,先别着急骂

2019-10-29   门徒电影

恐怕没哪部作品能像《少年的你》这样。

刚上映便享受了如此陡转、两极化的舆论待遇.影片上映当天还是一水称赞,年度最佳惊叹更不绝如缕,可没想第二天却迎来反转。

至此抄袭论调被捧起,一些网友更开始对其口诛笔伐。

那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对待这部深陷漩涡电影我们应持什么立场?

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聊一聊《少年的你》。

很明显,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校园欺凌。

可相较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对青春的滥用、对伤痛文学的消遣、对校园欺凌描绘的浅尝辄止,《少年的你》似乎更能成为反映校园暴力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因为影片能让人感同身受、击中人心。

在这方面导演曾国祥当真老练,纵然其生涯仅有《七月与安生》一部代表作,但体现在这部影片的镜头、画面跟视听表达上,导演却臻于完美的将孕育校园暴力的环境、以及受害者的内心活动呈现了出来。

如影片中对高中校园的刻画。

没有矫情滤镜、没有俊男靓女、更没有狗血爱情,有的只是高考倒计时的逼迫、教室埋头苦读的压抑,以及被欺凌学生的惊恐。

在这方面导演利用画面剪辑、配乐带动、角色特写以及蒙太奇的表达,为我们刻画了高中生的真实群像跟心理反映。

纵然呈现画风稍显阴郁、内敛、沉重,却也代表着大多数高中生真实的内心状态。

再如影片对遭受校园暴力的洞察。

在这方面,影片并没有简单以暴力渲染,相反导演只是利用大量闪回画面、镜头特写下施暴者的戏谑神色、受害者的惊慌神态,还有背景里的呼吸跟钢琴曲来烘托。

这种心理烘托式的表达,纵然呈现上略显克制,但给予的震撼却更为深重、也更让观众能体会到不寒而栗的恐惧。而这种感觉相信遭受过校园暴力的人更能体会。

因为这才是来自心底的颤栗,纵然无声却足以击溃人心。

当然影片成功也多亏了一众演员们表演,无论是演员贴近高中生扮相、还是对角色心理的拿捏,他们都很好的赋予了对校园暴力关系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

其中最惊艳的当属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当她被同学嘲讽、欺凌时,那内荏、坚韧、怨恨、不甘的内心活动交织在表情里,无声却足以令人心碎。

再如她独自回家时,诠释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

周冬雨更是从神态到形体上都发生了起伏变化。不得不说,在影片里周冬雨又贡献了神级表演,而她这次的表演更值得再多一座影后奖杯。

至于到了易烊千玺,他饰演的小北同样惊艳,

尤其当易烊千玺在电影里卸下包袱,敢于演丑更不屑于特写下的裸露,我们也见证了他表演上的蜕变。

可以说在表演上易烊千玺吃透了这个角色,很明显易烊千玺捕捉到了角色灵魂的一面,于是在演绎上无论是诠释小北设定下的痞子气,还是与年龄对应的少年感,他都能轻松自如的去勾勒渲染。

如电影中被审讯时的混不吝,如结局时的深情对望,

两个场景都堪称角色的高光时刻,

纵然在诠释上需要不同风格切换,但在大特写镜头下,易烊千玺还是通过神态上的点缀、情感上的迸发将人物复杂心理诠释到位,

而这让易烊千玺为影片增色同时,更令其朝着好演员迈进。

可以说在制作上,影片代表了华语青春片顶级水准,因为无论是表演、技法的完美结合,还是画面、配乐、剪辑多艺术的相得益彰。

影片都达到了既惊艳又惊心、既精彩又颤栗的观感。况且除了精彩,影片更表达了颇具现实意义的主题。那就是关于校园暴力!

其实技法上的渲染、剪辑上的惊艳,导演的根本目的还是让我们走进电影,走回校园记忆,然后目睹阳光下罪恶、见证受害者内心的阴霾。

而观众每一次痛哭,每一次揪心,也都是为了能让校园暴力尽快被社会重视起来,为了让我们不再充当校园暴力下冷漠的旁观者。

所以说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尤其是如此真实复刻校园暴力的电影。

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趋增多常态下,施暴者的无所忌惮、受害者的无所依靠,只会让校园暴力越发猖獗激进。尤其由于家长麻痹大意、师资环境对校园暴力不够重视、施暴者没有犯罪意识、被害者不敢言明情况下。

施暴者不会被重罚,受害者却更会酿造出无数悲剧。

如今年4月曝光的甘肃渭河暴力事件。

中学初二学生张凯被五名同学围殴,几乎遍体鳞伤,脑室、双肺等多处挫伤出血,甚至下体肿的有两个拳头大,最后更因抢救无效死亡。

再如去年3月曝光的云南昭通暴力事件,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并边打边羞辱,而从始至终被打女生都没开口,直至被打翻在地,围攻人还是没停手。

现实下的校园暴力,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而中国校园暴力事件日渐增多,现在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校园暴力事件”,就能看到更多内容,了解中国校园暴力现状,一起抵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伴随影片上映,这几天未成年保护法案也在同步修订。

尤其是修订草案中将“辱骂、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等行为首次明确列为偏常行为,并对家庭监护责任、学校管教责任有了进一步规定,更是让社会从多个方面开始重视校园暴力事件。

《少年的你》存在如果让更多人早一点认识到校园暴力危害、让施暴者早一点认识到错误、让受害者早一点逃出阴影。哪怕早了只有那么一点点,对社会而言就是进步!

当然影片在主题、表达上值得肯定同时,争议也不能回避!

有网友指出,电影原著小说作者玖月晞抄袭成性,此前她的《亲爱的苏格拉底》就曾抄袭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而这次《少年的你》原著更涉嫌抄袭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现身》。

甚至有神通的网友制作了抄袭调色盘辅以证明。

在这方面《少年的你》原著小说抄袭已成板上钉钉。

可是小说抄袭就要将电影功绩全部抹杀吗?

在这方面影片被抵制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毕竟《少年的你》制作时摒弃了很多小说中情节跟风格,可以说导演只是借了小说的壳,而语言、画面、跟视听则是原创的东西,而这才也让原本三流小说拍出了一流的电影。

所以在舆论下当大众将对小说抵制转移到电影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们也应该思考原著小说抄袭是否要跟电影再创作混为一谈?

原著小说之罪是否也要将优秀电影判上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