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里有个“集聚效应”的概念,意思就是说或产业或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都会产生集聚效果,然后朝着同一个核心点靠拢。
这种经济学的概念体现在娱乐圈里亦然,对于广大网友跟流量明星,喜欢或不喜欢也是有集聚效应的,所以在某明星成为大众焦点的同时,也会被千万人唾弃。
当然其中唾弃理由也不尽然,有的可能因为观点跟喜好,而有的则是天生叛逆,对大众喜欢的东西强烈排斥,由此才会引发对明星的抵触心理。
从鹿晗到吴亦凡到蔡徐坤,这种集聚效应也越发明显,尤其是在三者同为流量明星,在作品上都没有可圈可点的成就时,更容易让社会引发排斥,然后令该明星成为全民公敌。
其实按理说鹿晗已经离开了集聚效应。
在前几年归国四子火爆荧屏时,凭借天时地利以及杨天真女士的热搜,鹿晗很快就坐拥了中国最早的流量蛋糕,当时流量明星概念方兴未艾,大众对疯狂追星还停留在韩国艺人EXO、东方神起、SJM上面,在中国其实还未培养起偶像文化、流量雏形。
可是那年当带有EXO光环的归国四子回来,这个流量话题便瞬间被引爆了。
至于这个引爆的导火索,似乎还要归功于鹿晗的经纪公司,当时鹿晗解约事件打的火热,一时间关于鹿晗的热搜疯狂不止,在这种炮轰式的热搜下,终于大众记住了鹿晗。
所以说鹿晗的火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炒作跟跟风效应。
鹿晗经纪公司很聪明,懂得如何借势。
在当时鹿晗一没作品、二没演技,但他却利用大众对韩国的反感,宣传韩国经纪公司对中国艺人的压榨,由此引发了大众的关注,而那段时间不断刷屏下,鹿晗分得了中国流量的第一块蛋糕。
之后吴亦凡、黄子韬、张艺兴再次将流量概念吵炒得火热。
尤其在经济公司为他们个人打造不同人设后,中国的年轻一族也迅速划分了阵营,此后在中国流量经济的热潮被掀起。
但是鹿晗的火爆太过于取巧了,没有演技没有音乐作品,越多人盲目喜欢越容易受到反噬,尤其当时粉丝文化处于草莽阶段,基本对偶像维护达到了偏执地步,当别人探讨他演技时,粉丝会问你:“你知道他有多努力么?”。
一时间这甚至成了一个梗,来讽刺某些粉丝的跟风无知。
确实对于偶像粉丝而言,他们并无辨别能力。
在颜值先行概念下,他们更将这种喜欢当做了一种趋同心,于是为了偶像的名誉他们经常跟网友们对骂,而这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鹿晗路人缘越来越坏。
毕竟作为明星,实力是你存在的根基。
当你完全依靠外表跟包装成为焦点,并可以唾手可得世间荣誉和金钱,这本身就是与大众文化相背理、与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而这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平、平等的社会法则。
自然而然,这种没作品的流量明星会受到全民抵制。
从鹿晗、吴亦凡到蔡徐坤,他们被抵制的原因基本源于此,大多数人并非嫉妒你,只是因为你占据了太多资源跟地位,可事实上反馈给社会、大众的却少的可怜。
如鹿晗的专辑、蔡徐坤的专辑。
说白了这些都是他们镶金的过程,在达到一定知名度后,他们妄图通过金钱,集合了世界顶尖的音乐制作人,打造所谓的优质作品证明自己,可实际上就算是他们花费金钱填充,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也是没有灵魂的。
简单的从传唱度就可以知道,出道多年的鹿晗,大红两年的蔡徐坤,我们谈到他们的音乐根本没有任何记忆,甚至蔡徐坤最出名的歌曲,只能算是被大众玩坏的鸡太美了。
这才是最尴尬的事情,当他们占据着大好资源,可实际上却是德不配位的才疏学浅。在这方面也不是一句他很努力就能救得了的。
再者对于流量从歌手到演员的跨界。
当他们试图用演技证明自己的时候,更显露了自己的不成熟,在此之前鹿晗还懂得扬长避短,一直非科班出身的他知道表演是软肋,所以在以往影视作品里,或拍摄《重返二十岁》《我是证人》,鹿晗都很谨慎的选择了在成熟框架里拍摄。
因为以上两部作品均是改编,在原作上是有些保障的。
所以他出演这些作品降低了烂片风险,而体现在角色上,鹿晗本身跟角色契合度较高,也算是无功无过,及格的完成了任务。
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开始尝试不同风格。
这时候他的弊端则越来越明显暴露了,尤其是《甜蜜暴击》《上海堡垒》,都让我们看到了鹿晗不成熟的一面,甚至让人感到可怕的是,鹿晗现在已经三十而立可演技却在倒退。
这不得不让作为偶像的鹿晗心惊胆战。
娱乐圈是无情的,偶像文化同样无情。
流量明星的火爆多是始于颜值、忠于颜值,所以当你在才华上没有上进,大浪淘沙下你终将被新一代的流量明星所顶替,从鹿晗、李易峰、吴亦凡、杨洋、蔡徐坤、肖战,这些洋洋洒洒的名字下埋藏着无数的心酸,因为一代新人换旧人,如今我们回头看四五年前的顶级流量,他们其实已经被新时代所淘汰了。
尤其是鹿晗的《上海堡垒》,成为击垮他的最后稻草。
如今落实在影响力、代言、商业价值方面,鹿晗都是大幅度的锐减,而现在鹿晗确实正在离顶级流量的资格远去,慢慢的泯然众人矣。
而下一个,谁又敢能说不是蔡徐坤呢?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成绩上、作品上,蔡徐坤都没有让人惊喜的地方,甚至对于他们粉丝而言,所爱的也还是皮囊,而当他们真正去评价偶像歌曲,他们只能面露尴尬的夸赞。
因为事实上,她们也无法实现单曲循环。
所以我们就知道蔡徐坤专辑销量千万,其中的水分不言而喻,因为大部分都是粉丝始于颜值的堆积,却不能当作如获至宝的去听、并被其才华征服。
而且时代越来越快,蔡徐坤的粉丝倒戈也为之不远。
始于颜值却不会忠于颜值,因为对粉丝而言,有旧爱就会有新欢,当一部电视剧、一个综艺再次名声大躁,另一个蔡徐坤出现,她们为满足自我幻想又会倒向下一个蔡徐坤怀抱里。
这就是现实,资本无情,粉丝更无情。
而蔡徐坤离鹿晗也只有几厘米的距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