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海上钢琴师》时是初三,当时连刷朱塞佩·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此中印象深刻的有《天堂电影院》的感人至深,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琳娜的惊鸿一瞥,可唯对《海上钢琴师》印象有点寡淡。
当然不否认《海上钢琴师》经典,作为豆瓣top15,评分9.2,曾荣获过22项国际奖项的神作,《海上钢琴师》无愧电影史上耀眼皇冠。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种经典却只有隔靴搔痒般叹为观止、却少了情感共鸣上的意兴盎然。
是的!我承认开始看不太懂《海上钢琴师》!
我不理解1900,不理解他曾无限接近自由、接近爱情、接近辽阔世界,为何却到船舷那刻选择了放弃那些美妙,也不理解他最后为何以死亡为自己奏鸣曲划上句点。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汇形容,能想到只有懦弱!
他可能就是个懦夫,纵然被上帝垂青、有天才之实,却依然战战兢兢、选择躲在苟且襁褓里,他始终没踏出舒适圈半步、始终没面对未知世界、面对未知恐惧。
于是与好友告别后,他又不顾众人目光回到甲板。
可是到了大学,这种评价也在悄然改观。
有次影视课上,老师又讲起朱塞佩·托纳多雷,其中就是拿《海上钢琴师》作为示例,我并不懂老师为何会拿这部作品举例,毕竟多数人看来,聊朱塞佩·托纳多雷大有其他作品解读。
如《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最佳出价》等,可也就像老师解释的那种,唯有《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最神秘、最热烈、最追求极端浪漫主义的作品。
所以纵然电影很难让所有人得到共鸣,但你要相信这世界有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宝石、对其倾心至极。
那节课上,是我第二次“被迫”看《海上钢琴师》。
随着阅历增长、观影量增多,赏析课上再次看完《海上钢琴师》,我突然发现某个时刻我读懂了1900,走进了他的精神花园里。
在他的精神花园沿着那条幽冥小径前行,你就会看到深处独坐着的1900,他就坐在钢琴前手指在挥舞跳跃,而那些音调时而悲怆、时而欢快,这也正是他内心的交响。
那时我相信我看到了1900内心、也开始理解了他的抉择。而这份抉择不仅是懦夫一词就能解释的。
要了解1900还要从电影里找寻答案。
1900是被遗弃的,他一出生就在大海上,好心的锅炉工丹尼收养了他,可即便如此对1900而言,孤独是生来相伴的。尽管成长中他没被冷落,但他内心世界却始终孤单,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养父丹尼离世更让他唯一可寄托的爱也被扼杀了。
对整个世界1900都是恐惧的,幸运的是在成长中他又找到了另一份寄托,那就是音乐;当船长想要送他去孤儿院时,他坐在钢琴前面尽情表演。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
况且对1900而言,他并非真正意义上隔绝于世,毕竟在那艘船上,从拥挤的三等舱,二等舱,到歌舞升平的上等舱,处处显露着鲜明的等级划分,而船上不同的旅客、有着不同的故事过往,还会经常举办酒会推杯换盏、相互交谈。
这艘弗吉尼亚号本就是个缩小的现实世界。
所以1900没有选择下船、没有选择走进辽阔世界。
也正是因为他曾洞察过世界真正模样,此中有厌烦、有恐惧、也有无助,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懦弱”,选择了将一生隔绝在甲板上。
况且1900很清楚下船对他意味着什么,这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在监狱时他负责狱中图书馆,那时他与小鸟为伴过的悠哉惬意,可当被释放他却怎么也不愿离开。因为服刑50年,老布对外面新世界已无法适应。
所以他厌恶改变、厌恶接受,而当他被迫接受时,最后他难以招架下只能在绝望中自杀。
如果下了弗吉尼亚号1900很可能也是这种结局,他抗拒那种生活、抗拒那个世界,而他也没办法尽快适应那种生活方式,于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留在他可掌控的甲板上。
即便这种方式有些“懦弱”,却是他基于内心抉择。
两次的观看,对电影的两次不同观感。
很显然托纳多雷这部作品里,有太多值得探究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始终不浮于表面、难以用言语言明,只能通过观众与自身“迭代”才能走近。
如今距离二刷又过了几年,这时《海上钢琴师》4K修复首登内地大银幕,我也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放弃再一次走近1900,读懂他一生的机会。
于是上映当天就连忙刷完,这是我刷的第三遍,也是我今年第一次在影院锥心刺骨的哭,因为这次刷完我又推翻了前两次对《海上钢琴师》的浅薄理解,这次我看到的不再是他的懦弱、逃避、与胆怯,而是他的悲怆、理想主义跟勇敢。
回顾剧情,在弗吉尼亚号上纵然乘客会敬佩他的表演,会在他弹琴时翩翩起舞,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理解他,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在枯燥时找个消遣,于是1900弹琴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消遣工具。
可现实中这种工具很容易被取代,如电影中当驶入美国港口,自由女神像出现在大众视野,所有人都开始将他当做空气,他的钢琴曲也成了摆设,这就是现实中的1900,天才总是与孤独为伴。
开始“懦弱”是我对他贯穿的解读,他懦弱的选择了固守在弗吉尼亚号、他懦弱的选择了与弗吉尼亚号共赴最后旅程,可是后来我开始理解他不是懦弱,只是在逃避那个不懂他的世界。
他知道自己进入新世界会怎么样,也许会声名显赫、也许会饱受质疑,但在那个被资本圈养、被利益浸泡的世界。
他终究会成为工具,他终究会身不由己。
所以只要他走下甲板,也注定了他将放弃自我,去谋取与大众共鸣的改变,可事实上即使这种共鸣会迎来无尽赞美,他也不愿意接受!从始至终他都是个理想主义者,纵然他也需要被认可、被了解,但他并不想以这种遗弃自我方式得到认可。
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固守自己的理想、固守自己的执着,最后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谁能敢说,这种固守不是一种勇敢?
很多人说他懦弱,其实是真的不懂他。
就像千千万万个观众,看到1900天才一面都希望他走进现实大放异彩,可实际我们善意可能会造就音乐家,却也可能抹杀一个自由主义者。
而影片中1900唯一的朋友马克斯,其实就是无数观众的缩影,他钦佩1900也希望他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却根本不了解这位天才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在意什么?
也许直到最后他才懂了,所以最后他没有逼迫1900下船,他选择尊重了1900的选择,因为那刻他知道这或许是1900最好宿命,1900也因此始终保持着那份理想主义者的纯真、炙热。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又称归家三部曲,而《海上钢琴师》中1900最终也不再流浪,他回家了与他内心世界融合在一起,而这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