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水门桥》,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票房就突破10亿啦!如此高的票房背后绝不仅仅靠着运气,其中必然伴随着过硬的质量和炸裂爆棚的口碑。
其实,看完《水门桥》,很多小伙伴都按耐不住、情绪“爆发”啦。有的说“很震撼,也很感动”;有的表示“真的太好哭了,致敬最可爱的人”;还有的特别想对先烈说声“谢谢”,谢谢他们为我们打下的美好时代。
而这些丰富的“情绪”里无一不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深深的幸福感。这一点,看过《水门桥》的小伙伴想必深有体会。
实际上,《水门桥》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这么多深刻的感受,源于它真实残酷的战争环境再现以及细腻克制的人物情感处理,这些基于真实历史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一次次地引爆观众的情绪点,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到底有多真实、多残酷呢?
《水门桥》对极端环境的刻画可以说到了一种“极致”。我们都知道,当年的长津湖战役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中进行的。因此,影片里对背景环境的宏观描绘更多体现在漫天的雪花、绵延的雪山以及刺骨的严寒。
比如,我们的穿插七连为了及时抵达水门桥,完成炸桥任务,雪虐风饕中翻山越岭,征服一个又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山峭壁。
为了让观众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这种“冷”,主创们还精心地在本就真实的冰天雪地里设置重重障碍增加难度,比如制造大风雪。
甚至徐克导演还亲自“下场”和演员们一起接受风雪考验。回忆拍摄时他坦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打仗的。我们也要这样做,才能深切体会志愿军当年是怀着怎样强烈的意志在战斗。”
除了一些宏观上的镜头,无处不在的“细节”也是《水门桥》对极端环境的另一种刻画展现。比如战士们的“哈气”、衣领上的雪花,以及脸上大大小小的血迹和冻疮等。这些隐于细微的镜头都在散发着一股“杀人”的寒气。
然而,与极致“严寒”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战况的极致“火爆”。战场上“冰”与“火”碰撞交融的画面,是另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比如,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驾驶着战斗机对我军藏匿的高地疯狂扫射并投掷汽油弹。霎时火光冲天,在白雪皑皑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蘑菇云”。
冰天雪地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不幸被击中,火焰瞬间覆盖全身,变成熊熊燃烧的“火人”,场面震撼壮烈、触目惊心。
看到这一幕,很多观众都潸然泪下。原来我们的战士经历着这般痛苦、折磨和牺牲才换来如今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如果说真实残酷的战争环境再现激发了大家“热血”、“激动”、“愤慨”的情绪,那么细腻克制的人物情感表现则将“感动”推向了高潮。
朱亚文捧着从美军缴获过来的冻得硬邦邦的罐头,用手指一粒一粒抠出来里面结成冰的豌豆,将这营养丰富的食物优先分给受伤的战士,是指导员梅生对战士的关爱与照顾;九连连长铿锵有力的一句:“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是军人战士视死如归的信念。
影片没有大段的情感场景戏,却通过精炼的台词、细微的表情将浓厚的战友情、家国情全然释放,做到了克制又极富感染力。
千里看着万里的眼神里满是欣慰、自豪和骄傲,又有一点大战前“叮嘱”、“诀别”的意味,让人五味杂陈。
梅生受伤的眼睛红肿到彻底睁不开,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想方设法将枪口头瞄准敌人,表情坚毅隐忍,让人心疼又敬佩。
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小伙伴每每看到这些有血有肉的战士为了祖国、为了家乡、为了人民,为了战友,前赴后继向死而生,一种感恩、自豪以及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是啊,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何其荣幸能坐在影院以观看新时代电影的方式致敬先烈!这个春节《水门桥》不负众望、书写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