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抗战8年:弟弟空战牺牲,自己生活困顿,卖衣服艰难度日

2021-03-28     枕猫

原标题:林徽因抗战8年:弟弟空战牺牲,自己生活困顿,卖衣服艰难度日

她,出身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名门世家,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天生丽质;

她,身逢风云激荡的年代,却永远从容对待;

她也是集万千才华和宠爱于一身的女子,她就是被称为“人间四月天的美好”的林徽因。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作家,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她的才情,不仅体现在她那柔美的诗歌里,也体现在她的建筑作品里,也更体现在她爱情里。

徐志摩因她而与结发妻子离婚,开创了中国的离婚制度;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梁思成守护了她一身。而在抗战8年期间,她弟弟不幸牺牲在战争中,而林徽因也只能靠卖衣服度日。

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情

5岁那年,林徽因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而她此时的启蒙老师是她的大姑母林泽民,儿时的启蒙让林徽因早早接触书中世界,书中的知识也在林徽因身上慢慢发芽,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让她在文坛上一举成名。

8岁那年,林徽因移居上海,开始了她的小学学习生涯。

1916年,其父亲在北洋政府任职,林徽因也跟从父亲来到了北京,在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英女中学习,而这次英语学习之旅,为她后来能够在泰戈尔来访时当任翻译打下了一个扎实基础,也是她后来追求建筑梦,成功赴美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1920年林徽因跟随父亲游历欧洲,这次出游,她第一次知道除了中国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风格,而这种风格让她彻底沦陷在对这些建筑物的欣赏里面,她立志要攻读建筑学的想法。

从此,建筑学的萌芽开始在林徽因的身上萌芽并在后来成功实践,成为中国著名的女建筑师。

而这时的林徽因,也结识了徐志摩。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的精神伴侣,是他激发了林徽因诗歌的灵感,让林徽因的诗歌慢慢走上文坛,也让再别康桥成为人们向往的神话。

林徽因

1924年,林徽因开始了她的建筑学之梦,前往美国攻读建筑学。由于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能选修建筑学,来完成她的建筑梦。她一直保持着对建筑学的热爱,在晚年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他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步入结婚的殿堂,这一对璧人至今是多少人眼中可望不可即的爱情。

在诗歌上,她是善感的,也是多情的;在建筑上,她是热情的,执着的;在爱情上,她是理性的,也是忠诚的。

林徽因

弟弟抗战牺牲

在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落后,人们为了更好地传宗接代,出现男人们三妻四妾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林徽因的家庭也是典型的封建家庭代表,其父亲林长民有过三段婚姻。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属林徽因和弟弟林恒的关系最好。林恒从小也是一个发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本身的学术造诣也很高,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爱国的青年人士,在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林恒,看到国家处于危难时刻,决定弃笔从戎,报考了航空学校。

1941年,日军在成都空战,面对国家如此危难时刻,林恒不畏艰险,迎战日军的空战,最终却因情报失误和我国科技水平低下,林恒和他的8位战友最终壮烈牺牲。听到这一消息的林徽因悲痛欲绝,当场昏厥。

无数日子里,想起死去的弟弟,林徽因悲痛写下了《哭三弟恒》,书中每个字都包含着林徽因对弟弟的思念,包含着林徽因对弟弟死去的悲痛之情,更是对国家沦落如此命运的无可奈何,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哭三弟恒》,不仅仅是写给死去的弟弟,也是写给同弟弟一起牺牲的8个战友,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壮烈牺牲的战士们。抗战8年,林徽因也过着流亡的生活,生活艰辛,林徽因甚至也只能靠卖衣艰难度日。

林徽因

流亡时期的艰苦岁月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家陷入危急时刻,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从这一刻爆发,很多中国人也开始了逃亡的日子,而林徽因也开始了她悲壮的流亡时期。

1937年8月,北平沦陷,无数北平人沦为日军的奴隶,整个中国开始了流亡的日子。

在离开北平前,林徽因肺病做了一次身体检查,医生警告她不要过度奔波劳累,而林徽因却不以理睬,平淡看待生死。

殊不知,这位才女在慢慢离我们远去。离开北平时,林徽因只有几件随身颠簸的行李。而林徽因的肺病开销和流亡的奔波劳碌,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导致林徽因最后只能靠卖衣服度日。

1937年9月,林徽因在流亡途中,给费正清写了一封信:“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不知从何说起......我们总还算是平安。一周前抵达天津,现在正坐船去青岛,走到哪算哪。”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因抗日战争,许多人流离失所,林徽因也过着家无定所的日子。

费正清

1937年,林徽因在写给沈从文的信中:“由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带着行李,小孩,奉着老母,由天津都长沙共计上下舟车16次,就出旅馆12次。”

在如此情况之下,经济越来越窘迫,美国曾邀请林徽因去美国讲学,但是林徽因却拒绝,她说她要和国家一起吃苦,而这种爱国情怀不禁让人佩服。

1937年10月,林徽因一家流亡到长沙,面对生活的困苦,她如此写到:“个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到苦到不堪,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类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中间来过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饱满几分。

林徽因

早年的林徽因出身名门,历经繁华,她是一位才女,一位作家,是建筑师,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的角色。

在流亡时期的她一贫如洗,此时的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林徽因,她放下所有荣誉,放下所有身段,她只是一位母亲的角色,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拿着瓶子去街上打油买醋。她是所有女性都应该倾佩的女子,进得了书房,也入得了厨房。

随着上海的沦陷,南京沦陷,杭州沦陷,济南沦陷,武汉,长沙等城市不断遭到轰炸。

1938年林徽因一家又开始收拾行李。

为了能挤上车,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家人,每天凌晨一点就摸黑爬起,把少得可怜的行李装上车,一直到早上10点,车才开始驶动,新的流亡又再起开始,经过39天的跋涉,林徽因一家终于抵达昆明。漫长的流亡生活,让人无法想象当初林徽因所遭受的磨难。

林徽因和梁思成

此时生活的困顿也开始来临,物价的飞涨,让林徽因一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当得知他们流亡前存在天津租价外国银行地下室的测绘稿,底片惨遭洪水浸泡这个消息时,梁思成第一次流下了悲痛的眼泪,林徽因也伤心欲绝。

此时的梁思成把自己的文稿寄给费正清夫妇,让他们把梁思成的稿件在美国地理杂志发表,得到的稿费用来购买建筑书籍和地理杂志以此来解决学术上的支出;而此时的林徽因也想把一些旧衣服卖出去,以此来度过眼前艰难的时刻,梁思成嘲笑说他们实实在在沦为乞讨的乞丐了。

1940年12月13日,流亡再次开始,林徽因一家流亡到了李庄,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之前,林徽因一直在李庄度过。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林徽因也结束了她的流亡生活。

林徽因

她是中国的才女,是中国的诗人和建筑家,她的才华,她的天生丽质,她的谈吐都是被人们所羡慕的,她是“人间四月天”,是所有女性的偶像。

文学上,她潜心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她的才华为中国文学和建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生活上,她努力做好一位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而她也确实做到了。

流亡时期的她,面对弟弟空战牺牲,她悲痛欲绝;面对生活的窘况,她洗衣做饭,上街买醋,卖旧衣服,来度过生活的艰难岁月。她,就是林徽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N1vgngBDlXMa8eqT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