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是也。
说起这个“腊”字,内涵丰富,年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猎获禽兽来祭祖祭神,也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寄托着驱逐时疫,迎接新春的美好心愿。
腊八一过,年味就浓了,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说的那样。
关于腊八节,有着许多的名篇佳笔,在名家的笔下,腊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些令人怀念的年味,究竟是在怀念什么?
01
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腊八粥》· 沈从文
“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煮成一锅”,沈从文用只言片语就将腊八粥的香甜软糯写得淋漓尽致,就连读者也忍不住咽起了口水。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朱元璋的故事。
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某次饿极了,在屋里发现一个鼠洞,里面有米、豆、红枣……他把这些东西煮成一锅粥,填饱了肚子。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在腊月初八想起这事,让御厨依样再做,然后命名为腊八粥。
02
腊八蒜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老舍笔下“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桃子老师还没吃过呢。一口腊八蒜,一口馅料饱满的饺子,就是最正宗地道的老北京吃法。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同音,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要在腊八这天清账,一年的收支,都要在这天算清楚 ,“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原来吃个蒜也有这么多的寓意!桃子老师在一瓣瓣腊八蒜中,看到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03
腊八面
腊八节前几天,各家母亲们就开始准备做腊八面臊子要用的菜蔬了。
按老人们的说法,这腊八面的臊子,放齐了八样东西才为最好。那时日子过得紧巴,谁家也没有能力凑够八样东西,能有二、三样菜蔬做臊子,就是很丰盛很奢侈的腊八面了。
腊八面臊子,有红红脆脆的萝卜丁、有白嫩白嫩的小豆腐块与碧绿碧绿的菠菜,还有黄澄澄、被煮熟后变得胖大了许多的黄豆,这一碗腊八面,看起来就香。
——《腊八面》马腾驰
北方人喜吃面食,因而在腊八这天,很多人家不煮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凑不齐八样菜蔬做臊子的腊八面,吃起来依然是香的,因为那是儿时的回忆,更因是母亲亲手准备的,而倍显珍贵。
一碗丰富多彩的腊八面,饱含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对子女的爱意。
04
腊八豆腐
腊八节里,许多人家赶着大晴天晒豆腐。乡亲们将晒过的白豆腐,与炸过的油豆腐统称为“腊八豆腐”。
一串串柔韧又硬朗的腊八豆腐,晒硬了可以雕花刻字,还可以在出门时穿上绳一溜溜系上带走。既能直接食用,也能切丁、切丝、切片、切块,可炒,可煲,可煎,可腌卤,个中滋味,妙不可言。
——《腊八豆腐》· 曾海波
有“田中之肉”美誉的豆腐,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高,而腊八豆腐,更易于储藏,既可单吃,也可与肉蔬同煮,咸鲜香甜,“个中滋味,妙不可言”。
小小一方腊八豆腐,能在整个冬天,给人们带去口腹的慰藉。腊八豆腐里,藏着人们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领悟。
看完这些名家这些文字,你对腊八节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呢?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在节日里寄托情感,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未能表达出的盼望,都融合进食物里,从胃暖到心。
无论是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还是腊八豆腐,因为节日而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转而化身为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