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沈复都曾是“熊孩子”,作家笔下的儿时是不是你我的童年?

2020-01-04   心田花开学校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述作家童年趣事的课文,笔触生动活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对于已经长大的人来说,是永远回不去的时光,但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永存心间。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作家的文字看“童年”,也是在怀念自己的童年。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些课文背后的故事,看看作家们的“熊孩子”时光~


01 《童趣》


还记得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童趣》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童趣》


读罢这篇文章,我真心觉得觉得沈复小时候的想象力实在丰富有趣,几只蚊子,几只昆虫就能玩得不亦乐乎。

夏天,他把蚊子关在蚊帐里,慢慢地用烟“熏”,烟雾中的蚊子无处可窜,被折磨得够呛,然而他却把它们想象成腾云驾雾的白鹤,高兴地连连拍手叫好。

白天,他又聚精会神地蹲在草丛边观察小昆虫,把它们想象成野兽。

正当他津津有味地看着两只虫子决斗时,一个庞然大物(蛤蟆)跳出来一口吃掉了它们,吓得他“呀”的惊声尖叫跳了起来。

由于蛤蟆干扰了小沈复玩乐的兴致,便惹来了他十几鞭的酷刑“报复”,最后还被驱逐出院,可怜的蛤蟆填饱了肚子,却天降“灾祸”。

被破坏了心情一定要“泄愤报复”回去,小沈复鞭打蛤蟆的形象实属“熊孩子”,既有执着于玩乐的乖张气焰,又有孩童般的单纯稚气。

回忆起过去的时代,相信许多人小时候也经常与植物昆虫为伴,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游玩的乐趣吧。

大自然是孩童们最美的乐园,除了沈复,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也离不开自然。


0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说到鲁迅先生,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先进的革命斗士”,这些称号顿时令人肃然起敬。

鲁迅、沈复都曾是“熊孩子”,作家笔下的儿时是不是你我的童年?

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凡学过他的文章都知道“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意思是说他的许多文章都比较隐晦难懂,不易理解。

其实除了针砭时弊,严肃认真的形象,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人,从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便可了解一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百草园里,小鲁迅翻砖倒瓦,四处寻找昆虫,拿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逗弄玩耍。

又听说何首乌长得像人,便兴冲冲地连根拔起来查看,因此弄坏了园里的泥墙根。

要是百草园的主人知道自家园子被一个“熊孩子”毁成这样,想必一定不会轻饶了他。

百草园是小鲁迅的乐园,夏天听长妈妈讲关于园子里美女蛇的故事,冬天在园内堆雪人,捕麻雀。

在这里,他有着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被送去上了书塾。

你以为上了学堂的小鲁迅就会乖乖听话,认真听课吗?那就大错特错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人个人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质朴博学,但教学方式古板迂腐,难以提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特别是爱玩乐的小鲁迅。

折腊梅、捉苍蝇,于是他在书屋的后园又找到了一片游玩的天地。

上课时,他也不安分,喜欢在书上涂涂画画,见到这样的小鲁迅,回想起我们自己以前上课不认真的时候,大概也干过这样的事吧。

不爱学习,淘气贪玩,想不到即便是文学大家,小时候也是如此的“熊”!


03《城南旧事》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回忆了在家乡绍兴的童年往事,而另一位女性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便是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给我们展现了旧时老北京的社会风貌,表达了她对于童年的怀念与告别之情。

生活在北京城南的6岁小女孩林英子,活泼可爱,善良单纯。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过路的人。


——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

她常常与呆立在胡同口的“疯”女人秀贞成为了朋友,并帮助她一起寻找丢失的女儿。

后来她在家附近的荒园中又认识了一位“小偷”,然而这两位朋友最后一个被火车压死,一个被警察抓走,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她。

在大人的眼里,可能会认为这小姑娘胆子太大了,竟然敢与疯子、小偷做朋友。

其实不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个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会成为疯子,小偷。

作品中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英子,也让我们成年人了解到孩子的世界,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但同时,小英子又是幸运的,她生活在新旧交替时期的新式家庭里,否则,她的行为一定会被认为不符合“大家闺秀”的传统社会典范。

然而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小英子结识陌生人也的确不是一般的“熊”。

童年时期,快乐总是简单容易的,孩子的世界也是充满着生机活力。

我很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桑格格的《小时候》,虽然写的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经历中各种零散的小故事,但语言轻快活泼,洋溢着作者的童心童趣。

作家们将自己的美好童年记录下来,常常能打动读者们的心。

尽管我们每一代人童年生活的环境不一,但对于童年时期的经历体验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影响深远的部分。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离童年快乐的事物越来越远,回过头来,发现也渐渐丢失了对万事万物如初的童心。

正如《城南旧事》中英子最终说道:“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我们阻挡不了时光的流逝,除了怀念童年,在面对下一代时,都应努力保护好孩子们美好的童年童心,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乐趣,真正感知到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