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入仕,文章独步天下
却一生沉浮,颠沛流离
他本应封侯拜相
却在乡野僻壤绽放了最亮眼的色彩
他身处华夏大地
粉丝却遍布海内外
纵横岁月千年
依旧有人为他痴迷
他就是——苏东坡
【知人】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公元1056年春天,苏轼和老爸苏洵,小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宋朝科考采取密封姓名的做法,当主考官欧阳修在一众浮夸的考卷里发现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刻的文章时,当即大笔一挥决定给个状元,(所以同学们作文的立意很重要啊!)可是欧阳修转念一想:别是我学生曾巩写的吧!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给了这篇文章第二名。事实证明欧阳老师真的想多了,当知道新科榜眼是苏轼时,欧阳修当即感叹,30年后你们就不会记得我这个糟老头子咯,未来是苏子瞻这样的年轻人的。
苏轼入仕之初是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国库空虚得连太后过寿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公元1067,宋神宗即位,这个热血的年轻人遇见王安石的一刹那,只感觉电光火石整个世界烟花绽放,俩人一合计,神宗决定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可是由于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分裂成两派,内耗式党争愈演愈烈。苏轼作为一个萌新其实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反对太快太急,所以明知以卵击石,他还是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结果可想而知,皇帝并不想听他叨叨。变法第三年,欧阳修辞官隐退,不久,司马光也递交辞呈,苏东坡则开启了自己的流浪旅程。
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抗洪。因在地方上的突出政绩,苏轼得到了皇帝嘉奖,同时也使得朝廷上的小人们妒火中烧。御史台官员弹劾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找出诗集说他讥讽朝政。皇帝气得下令用绳子捆着苏轼将他押解回京,御史台的小吏们也不是啥省油的灯,天天晚上不让苏轼睡觉还轮流骂他。是可忍孰不可忍,苏轼一咬牙一跺脚,把含有剧毒的青金丹埋进了御史台牢房的土里。死的准备都做好了,没成想来了一群人替他求情,包括王安石和曹太后。于是,在苏轼被关130天后,乌台诗案尘埃落定,这个命运多舛的文学大家在漫天风雪里踏上了被贬黄州的旅途。
黄州遥远荒芜,作为戴罪之身的苏轼只是一个挂名官员,并无实权,也无薪水,于是财政捉襟见肘的苏轼只能量入为出,每月拿出4500钱分成30串挂在房梁上,每天只能用150钱,没用完的就放在竹筒里存起来。
可是苏轼是谁啊,大文豪啊!缺啥都不缺粉丝,当时苏轼的头号粉丝马梦得看到自己的偶像都混成这样了,直接跑到黄州找自己好朋友要了50亩军地送给苏轼耕种,而这块位于城东的无名高地便是此后大名鼎鼎的“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也由此而来。从此,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农民生涯,他买耕牛,买农具,种大麦,这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只是这一次,不是为了审美,是为了求生。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里,苏东坡生活窘迫,幸好,他发现了价格便宜的猪肉,于是这位美食家自创了万古流口水的“东坡肉”,还把自己做猪肉的心得写进了《猪肉颂》里,说要把锅洗干净 ,少放水,待它自熟,莫催它,小火慢炖,得把油煎出来这样才肥而不腻。
不仅如此,在黄州的苏东坡一点也不管官府严禁私宰耕牛和半夜十二点以后进城的规定,他经常和自己的一帮农民朋友在东坡上开Party,唱歌喝酒吃牛肉,玩儿太晚了就直接翻墙闪现回城,放浪形骸得跟竹林七贤有得一拼。
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时,1084年,一纸诏书将苏轼调赴汝州,之后,苏轼便开启了多次被贬又被召回的仕途,62岁那年被贬海南岛时,苏轼还在当地开办学堂,使一百多年都没有出过进士的地方终于有人举乡贡。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又一次被调回,北归途中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论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首《定风波》诞生于苏轼在黄州的中后期。彼时的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结果,苏东坡在沙湖途中遇雨,突然到来的暴雨从天而降,人们惊呼着躲避,只有苏东坡没有闪躲。他的斗笠和蓑衣都被前面的人拿走了,同行的人都感觉狼狈不堪,苏东坡却觉得没有关系。他对大自然的变幻毫不在乎。没过多久,雨停了,就在这急剧变化的阴晴里,刚刚被浇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悠然地吟出一阕《定风波》。
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苏东坡自我突围的一个政治宣言,宣告自己走出来了,突破了,超越了以往的自己。黄州时期的苏东坡完全放弃了自己大文豪的身份,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中国文人士大夫讲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苏东坡却形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开始放弃策论而开始词的创作,他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是为朝廷为帝王写的,而是为心。
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身处黄州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是因为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 ,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尾声】
苏轼是可以比肩诗仙的大文豪,他可以写历史,像《念奴娇》写大江东去;他可以写兄弟之情,像《水调歌头》写但愿人长久;他也可以写夫妻之情,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改变了词的题材,所有的内容,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怀古... ... 都可以入词。
当然,苏轼的可贵之处,并不仅限于他的才华与作品,当他遭受挫折,他一直凭借自己的个性,消解其中的苦闷,把糟糕的经历当作一个机会,去探索新的书写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思考自己的方式。他在逆境中完美地完成了涅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商”。以短板效应来看,情商是一个人的“长板”,而逆商,就是那块生死攸关的“短板”。如若一个人无法在逆境中平稳地与自己相处,甚至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突破,他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苏轼,他做到了,他真的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他成为了“苏东坡”。
(来源:心田花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