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哈尔滨,阳光落在索非亚教堂顶上,一群鸽子在阳光下盘旋。
索菲亚教堂:原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时尚旅游
哈尔滨大娘们也在红肠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七嘴八舌地聊起来。
“这家排队人老多了,这回儿子从外地回来,他就爱吃这家的,还有他家炸丸子也特香。”
“我以前在秋林买,离家近,这两年老伴身体不好吃东西也挑,非要吃这家的。”
望不到头的排队买红肠队伍*微博
在大娘们看来,到底谁家的红肠更正宗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里人爱吃。尤其是蒜味儿重,肥肉粒多的红肠更是哈尔滨爷们儿的心头爱,因为适合下酒。
红肠斜刀切成两三毫米厚的薄片,白嫩的肥肉丁像大理石花纹均匀分布在每一片中,这是在红色的瘦肉中显眼的部分,也是最有吃头的一块,外层一小圈熏烤得枣红色焦脆的肠衣包裹着,肥而不腻。
*搜狐
再倒一杯哈尔滨啤酒,一口啤酒一片红肠,有酒有肉,有蒜味儿和麦芽香。
这是哈尔滨人有滋有味儿的忙里偷闲时光,也是曾经俄国人带来的味道。
*微博
1
百年前,轰隆隆的火车沿着中东铁路从莫斯科驶入哈尔滨。
20世纪初停靠在中东铁路哈尔滨站的旅客*鸽子飞吧
这火车载着一批聪明的俄国商人,他们吃西餐,爱喝啤酒,也带来了牛肉牛奶,还有圆白菜、土豆、番茄这些食物。
为了让越来越多乘火车而来的俄国人吃上家乡食物,一家家西餐厅在哈尔滨开起来,外国人常去,有钱人家的贵族子弟也去尝鲜,也想试试洋人的俄餐。
装饰精致的俄式西餐厅*微博
冷盘沙律、例汤、黑面包先上桌,这是主菜前的必备铺垫。
土豆、胡萝卜、豌豆在浓浓的蛋黄酱的包裹下,红绿黄交叠的一小堆摆在大盘子的一角,最上面还郑重其事地放一小勺鱼子酱。摆放精致的奥利维尔沙拉(俄式土豆沙拉)的衬托下,旁边小碗里的几条酸黄瓜倒会显得有些低调。
后来简化版的俄式土豆沙拉*ctrip.com
黑麦面包口感略粗要抹上一小块黄油再吃,最后再舀一勺红菜汤,待汤上那一小圈酸奶油很快融进红汤中,麦香浓郁面包也和酸甜的红汤一并下肚。
*24季私享家
终于等到主菜上桌。
侍者端上来一小罐冒着热气的牛肉,筋肉油花相间的牛腩肉炖得酥烂,在陶罐的保温下散发着热烈的香气,番茄浓汤虽不像加了红菜熬出的汤那般艳红,也红的通透。
罐焖牛肉*ctrip.com
罐虾罐板筋也常做,但大家还是更偏爱肥瘦相间的牛腩,肉厚扎实,油脂丰满。
这高纬度严寒气候下造就的用料豪放、肉多油厚的俄餐味道,是俄罗斯人心中无法舍弃的家乡印记。
*微博
2
为了吃到更多家乡味道,俄国商人们还开起了灌肠厂、啤酒厂,各种食品厂。
刚售卖时,红肠还只有俄文名字叫“里道斯”。
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似的气候,加上当时的哈尔滨又有大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优良的猪肉加多种调料腌制、制馅、灌肠,最后再用果木熏烤就成了一节节枣红的香肠,也是因为它的颜色,慢慢有了“红肠”这个名字。
枣红色的红肠*搜狐
肉多,又有烟熏魅力,保质期还比较长,红肠就这样在哈尔滨风靡起来。
啤酒厂一家又一家地越开越多,俄国人爱喝啤酒的习惯也在哈尔滨人的生活里扎根。
红肠和啤酒也成了哈尔滨人生活的一部分*微博
红肠啤酒跟着修铁路的俄国人而来,也成了当地人旅途上的标配。
天津段火车上的包子,德州的扒鸡,途经哈尔滨的火车上,一定有红肠。
卧铺车厢里,大包小裹风尘仆仆的大爷从包里掏出一小塑料袋包着的红肠,起开一听哈啤,再洗一根黄瓜,小车厢里瞬间被浓郁的蒜味儿和脆爽的黄瓜味占领,大爷打着饱嗝和对面铺的大婶儿唠起了家常。
没有哈啤换成雪花也行*微博
去外地上大学的新生书包里也鼓鼓囊囊塞了好几包真空包装的红肠,临走前被嘱咐,要和新室友一起吃,这是咱家乡特产。
列车从松花江上缓缓驶过百年的铁路桥,也载走了一批又一批远离故乡的人。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桥*地道风物
3
在铁路划开的城市另一半,也就是哈尔滨的道外区,一群为了躲避天灾兵乱的关内人(主要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百年前背井离乡“闯”到这里落脚。
现在的老道外区*图片来自博客
过去的老道外区*图片来自博客
道外的各条巷子里尽是他们的足迹,个儿大馅足的排骨馅儿包子,冒着热气刚出炉的油饼,油亮喷香的小碗坛肉,各家有各家的手艺,就看想吃什么了。
*微博
这条巷子的尽头有家馄饨馆,开了已经快九十个年头了,黑底的老式牌匾上‘馄饨馆’三个金色的字引人注目。
鸡丝馄饨是老石家馄饨馆的招牌,这些年一直没变过。
皮薄馅大的鸡丝馄饨*微博
但鸡丝馄饨里是找不到鸡丝的。皮薄肉馅扎实的大馄饨,一碗有十一二个满满腾腾漂在汤里,旁边点缀着几丝紫菜。
咬开一小块皮,放勺子里,再浸到汤中让馄饨肉馅儿吸饱汤汁,呼噜一口,连馄饨带热汤一起吸进去。直到淡淡的鸡汤鲜香充满口腔,好像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取名叫鸡丝馄饨的秘密。
秘密就在鲜美的鸡汤里*哈馆
在馄饨汤里做文章,是老石的爷爷刚开馄饨馆那会儿的主意。
老石的爷爷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一起过来的不少人为了谋生都做起小生意,摆小摊卖杂货开饭馆。爷爷算是有经商头脑的那一拨,看准了当时这里没有馄饨这个吃食的商机,于是就摆起来馄饨摊。
当年“闯关东”来的关里人*地道风物
馄饨摊多了,别家开始在馄饨馅上下功夫花心思,老石爷爷就开始研究起馄饨汤。
加鸡骨架熬汤,再放上从关内老家带来的香椿芽,淡淡的鸡汤味加上香椿芽提鲜,馄饨汤变得格外的鲜美,客人来了不光吃馄饨把一碗汤都喝得一干二净,那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好。
一碗馄饨不够,还要配两个火勺*微博
一碗馄饨带汤水觉得不够饱,还要配两个棋子火勺,它是山东的火烧变化而来,个头小了,肉馅却更足了。
包好的火勺刷上油,先烙一下,再放到眼炉里烤到外皮焦黄酥香,太小不容易掰开只能一口咬下去,层层的酥皮包着肉香四溢的猪肉大葱馅,再喝上一口馄饨汤,尽是满足。
棋子火勺:'火勺'是东北对'火烧'的叫法*微博
这小个头的棋子火勺,虽不像胶东老家的火烧那么大,也不是自家媳妇连夜烙上的,但是这份肉火勺配馄饨,在当年那些离开故乡闯关东的胶东人心里,也已经是极大的满足了吧。
火勺里饱满的肉馅*微博
4
等到老石的儿子那一辈,算是在这安家了,馄饨店继续经营下去了,也多了些东北味儿。
过去老东北人到了冬天就没什么蔬菜,酱锅炖煮出来的猪脑猪手鸡脖鸡架各种肉食,再放到铺好白糖的铁锅里熏一下,就成了各式的熏酱菜,也叫熟食。
玻璃柜里各式各样的熏酱品*搜狐
不但颜色熏得鲜亮了,口味更加厚重,还延长了保存期,吃熏酱菜的同时再配上点酒,盐分和能量都满足了。这样的保存方式和口味,竟和俄罗斯人的红肠有几分相似,或许这是寒冷地区人们捱过苦冬的默契所在。
熏酱的食物越来越多样,干肠香肠、松仁小肚、熏干豆腐等等,做好后就成堆摆在玻璃橱窗里的大铁盘中,现吃现切。
*搜狐
既适合下酒又能当配菜,当“熏酱菜卖得好”成为各家饭馆公开的秘密,老石家也开始做起了熏酱。
熏酱菜口味比较重,也不能空口吃,要么配上馄饨这一类主食,要么配上凉拌菜,清爽解腻的东北大拉皮就此成了凉拌菜里的首选。
拉皮不像凉皮或者米皮,是淀粉做的,晶莹透亮,口感劲道细腻,拌上黄瓜丝胡萝卜丝,满满一大盘,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豪爽劲儿。
东北拉皮*企鹅吃喝指南
老哈尔滨人回到老家,准要钻到老道外老石家的小馆子,叫上老哥儿几个要上几碗小馄饨,点几个小菜,喝上几瓶啤酒,管他中午还是晚上,喝到尽兴才算是回家了。
城市的另一头,灯火通明的中央大街人头攒动,来往的游客在日思夜想的锅包肉老店和华丽洋气的俄式西餐间徘徊,吃饱喝足的男女买上一根马迭尔冰棍准备回家。
夜晚灯火通明的中央大街*汇文书阁
作者:王晓彤
头图来自:微博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上期留言
火车旅途上你一般吃什么?
@张建:从巢湖到兰州或者兰州到巢湖一般都要20个小时,符离集烧鸡、静宁烧鸡、烤鸭、卤猪蹄等肉类是慰藉心灵的良药。当然,泡面瓜子才是主角-_-
小编:长途火车真的少不了瓜子!
@杨维超:说到火车旅途上吃什么,必须得说当年出门上大学的时候爷爷给的建议了——一只烧鸡两棒子啤酒
小编:两棒子可还行
本期留言
哪一个东北的美食最让你印象深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百家饭。欢迎关注风味星球!
微信搜索“风味星球”吃懂中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