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早上,即便有炒肝和豆汁儿撑场,面茶也有独一份的别开生面。
敞口的白瓷碗里,厚厚的芝麻酱盖住糜子面糊糊,有大概率一缕儿酱甩出了碗边,不过没人会在意。
一缕儿酱甩出了碗边*搜狐
一碗递过来,芝麻椒盐后撒,下手重的可以泼出一个个小垛儿。
北京城里,人们喝面茶不舀,也不拌或搅,而是先凑上前去,用嗅觉享受一番由粮食散发出的香气,再托起碗,顺着碗沿儿,边转边咕噜噜吸溜,这样一来,麻酱就自然而然,被均匀分配进每一口糊糊里,面的温润裹挟着油脂的顺滑,一气儿进到嘴里,滑过喉头,落入胃中,几口下肚人就微微发汗,舒展开来。
边转边咕噜噜吸溜*微博
1
烫口的东西得转着喝才得味,不知是四九城里哪代起发扬光大的民间智慧。但到这碗糊糊上,嘴巴转着碗沿走的喝法反倒成了考验面茶师傅手艺的事,面熬得不匀,糊糊就难以顺利地被吸溜上来,芝麻酱要是淋得太厚,喝起来就少了畅快劲儿。从前讲究的地方,麻酱必须得用两根细模子蘸酱来回上一丝一丝地抡,直到抡满碗面为止。
古往今来总有人诟病北京小吃不甚精致,但你看,这里的吃食根本就像这座城市一样,看起来不拘小节,实际却尽是门道。
京城里另一碗糊糊——茶汤亦是如此,有诗云“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搁了红糖白糖桂花糖,洒了芝麻核桃香瓜子的茶汤是小儿的最爱,由茶汤的香香甜甜进阶至面茶的厚重朴素,仿佛也是一场糊糊的成人礼。
香香甜甜的小儿最爱*寻味手账
坚果桂花糜子面,不同于面茶用“熬”,茶汤得“冲“。全靠开水一冲而下的功夫烫熟激出香味,这活儿更讲究手艺,不是熟手根本干不来。
一手执碗,一手持壶,老师傅必须扎出个小马步来才能站稳,手也要得保持机敏,开水要以何种角度何种方式冲入粉末全靠手上随时变换距离,其中江湖功夫的感觉,想来应该不比任何天桥艺人逊色。
江湖功夫的感觉*微博
过去干这行的,一把壶就是吃饭家伙,所以装开水的壶要做的极尽精美吸引人眼球,才能让客人从别家铺子来到自己家门前,汪曾祺老爷子也写过,例如天桥茶汤李的名气,绝对有一份有赖于那口大茶壶上,几十斤重的大铜壶装饰着昂头的游龙,只是摆在门口,就就已经镇住了场面,让人甘拜在手艺人的威风下。
昂游的龙头*搜狐
2
面茶转着喝,茶汤小勺舀,北京人对糊糊的归档相当严格,连只是住在北京的南方人汪老爷子都在文章里强调过“面茶和茶汤是两回事!”
但跟着这两碗糊共同的原料,糜子米,却可以追溯到相同的一片土地上去,一路追溯,可以到达大西北塞上江南泱泱稻田、东三省肥沃的黑土地,华北平原上的广阔田地,可偏偏不过秦岭以南。
所以和长在江南水田里的稻谷不一样,糜是地地道道西北汉子,耐旱耐瘠,生命力顽强,活成了中国土地里最古老的粮食之一。
不过铁汉也有柔情时,糜子碾成粉过了细箩,就可以调糊、熬粥,做成馍馍、窝窝、年糕、炸糕……生活黄河流域的妈妈们太熟悉怎么给糜子米治脾气,以及怎么让厨房日日飘出谷子香气。
糜子窝窝*搜狐
3
要说香气,西北孩子永远忘不了的还有面粉泼进一锅熬热的牛羊油里时,由谷物与油脂热烈结合,迸发出的惊天动地的香味。炒熟的油面用柴火定格住了油和面两者的青春年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需一锅烫茶唤醒,熬得的油面茶,就能重现“塞北江南”隐匿的丰饶——除了金灿灿的稻田,还有成片绿油油的茶树。
雨水丰饶的陇南地区,孕育出了处于高纬度的北方茶园,产茶多了,本地人自然想着法子喝茶,罐子里茶叶翻滚,煮出了本地人最爱的浓茶汁,还多出了一顿早餐或点心。
油面冲茶熬出的油面茶只是基本款,“三层楼”才是本地孩子一听就精神起来的美食暗号。妈妈们就地取材,一边将核桃、花生、肉丁、豆腐一个个下油炒香,一边将茶叶混着花椒叶一起放进罐罐里翻煮,洒进面粉,调好油面茶,装碗时是重点,一层茶料,一层炒料,如此重复三次,豆腐丁铺在碗底,桃仁花生悬在中场,表面铺满肉沫,这就成了“三层楼”。
高阶款的油茶食材*搜狐
如此的吃法还早早被人带上了路,地处宋代就繁荣起来的茶马古道“秦蜀道”要地,本地人纷纷投身游商。男人们要出门远游,女人们则负责备好干粮,焙熟到微黄的油面,既可长久保存,又节省体积,可谓充满智慧的“古代速食”。
西北男人们云游在外,靠它就能在陌生的山道上迅速填饱肚子壮起胆。
茶马古道*微博
如此身负重任的“糊糊”还能在很多地方寻到踪影,和背景离乡的游商们一样,内蒙一带的游牧人,也以油、面、茶创作出了自己的“速食”面茶。
爱新觉罗氏的大学者瀛生,曾经追溯北京面茶就是满族人向蒙人学习的产物:祖祖辈辈靠狩猎为生的满族人,从牧羊的邻居那里找到了新的食物灵感,但因饮茶习惯不及蒙人,便从里面去了“茶”这一项。
时光流转,茶“走了”,“面茶”二字还在,入关后不再知当猎人是什么滋味的满族孩子,在胡同里喝面茶长大,大概也只能在这两个文字间,体会当年的祖先们为照顾族人口味所做出改良的苦苦用心了。
喝面茶长大的孩子们*搜狐
所以你看,这架在灶火上的大铜锅里,咕嘟咕嘟用满族人的烹饪技法处理着蒙人的菜谱,盛进那只大茶碗后,撒上的又是汉族的芝麻盐儿。但最重要的还是由胡同闲散人员们,所演示的多文化交流方法论:托碗,微倾,溜边儿转圈儿,直到一碗见底。
北京胡同*微博
作者:Alka
头图来自:搜狐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上期留言
来说一说只根植于自己家乡的专属食物是什么?
@胡海帆:作为一个东阳人,家乡专属食物当然是童子尿煮鸡蛋,清明时节街头架灶,一锅鸡蛋倒两桶尿煮干,第二天把鸡蛋放柴火灶里慢慢煨烤出焦香。。。
小编:还有这么神奇的做法!长见识了~
@猎户星云:我的家乡有一种特殊的食物。用油桐或桑叶作皮,在树叶中间涂上米浆,在米浆上放馅料,合拢树叶放入蒸屉蒸熟。我们这方言叫“挞饺仂”。蒸熟后掀开树叶吃。外形晶莹剔透,味道鲜香无比。
小编:还有树叶的清香!太棒了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百家饭。欢迎关注风味星球!
微信搜索“风味星球”吃懂中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