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洛阳志》记载,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河南知府赵于京在此建立“天中书院”;1726年(清雍正四年)知府张汉重修该书院,易名为“周南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正月,洛阳县知事徐仁麟在周南书院原址创办洛阳县立高等小学;民国四年(1915)遂改名为洛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高等小学校与初等小学合并,改名为洛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学校开始招收女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日军侵华,敌机轰炸,学校迁至李村老君庙。次年改名为洛阳县立模范中心小学校。民国三十一年(1942)学校又搬迁到洛阳北关龙泉沟。民国三十二年(1944)五月,日寇侵占洛阳,学校停办。同年秋,日伪洛阳县政府在该校办“洛阳县立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战争胜利,九月学校复课,又改名为洛阳县立文峰镇中心国民小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洛阳解放,该校更名为“洛阳市立第一完全小学校”。一九四九年秋又在寿春街设立一个分校。一九五一年学校改名为洛阳市立东北隅完全小学校,两个分校独立。一九五五年学校一至六年级共二十五班,高小十一班,初小十四班,在校学生1199人。一九五六年三月学校归属老城区领导,改名为洛阳市老城区敬事街小学。当年九月学校开始附设初中班,第一年招收初中一年级两班,称59-1班,59-2班,先后校名有敬小附中和十中之称。一九六六年暑假后初中部单独成为独立的洛阳市第十中学。自此校园一分为二。中学占北半部分,小学占南半部分(仍属原小学旧址)。一九六八年学校重点撤销仍归属老城区领导直至今日。一九八八年上级拨款26万元,在学校修建教学楼。
1960年4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视察敬事街小学。请大家注意:校名乃郭沫若题字。
“‘敬事乐群’,出自西汉《礼记学记》,其意为尽职尽责地做事,十分融洽地与同学、朋友相处,互相探讨学问之意。这也是“周南书院的校训”,街名可能与紧临县衙有关…
该校结合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敬业、敬事、敬师、敬时”的“敬乐文化”,而这与新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洛阳一所普通小学文化底蕴很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