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上大学一定要军训?
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各个大学及其军训基地又出现了身穿军装的大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教官的口令中进行军训。很多同学觉得军训很累很枯燥,可是军训是为了什么你知道吗?
军训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就业的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方便表演专业的小姐姐拍摄军服写真,造福广大网民。
林妙可等艺考生军服合影
以上是开玩笑,这只是军训的客观作用而已。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基层员工,军训重点培养大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所以,军训尽管本意不是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是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至于增加艺术生的曝光机会,这很好理解,现在很多明星哪怕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仅靠曝光率就能获得大量粉丝,所以是你情我愿的事儿。
当然,新中国的大学军训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1955~1957年,在国防部的统一部署下,解放军向全国14所大学和127所高中派出现役军官进行军训试点。
这一阶段,军训的出发点是为了在大学生中培养预备役军官人才。毕竟旧中国文盲率高达80%,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让天之骄子接受军事教育,对解放军的建设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之后,军训试点的学校数量不断扩大。
1990年对于很多大学来说,是新生入学的“军训元年”。据老大学生回忆,在此之前只是试点,大学是选择性地开展军训。这一年起,除了主要招收华侨的暨南大学之外,所有大一新生都要接受军训。北大和复旦的新生军训更是长达一年。
这时的军训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强化爱国观念,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作风,有的院校新生在军训期间,待遇等同于军校学员。
这个时期,大学的录取率依然不高,大学生依然是干部预备队,可以说,军训的意义和50年代是类似的。
北影近年来的新生军训合影
后来可能因为担心耽误新生教学,加上1999年起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大学入学军训一般只有15-40天。退伍老兵和现役解放军同志应该很清楚,这点时间,连新兵训练都不够。
但是,兵役法和教育法都做出了军训的相关规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军训有替代服兵役的意味,也有锻炼学生体魄的意味。
表面上,1999年起的军训科目可以包括队列训练、军事理论课、轻武器训练、地图识别和野营等。
但是,很多大学的实际军训科目已经缩水,恐怕最主要的部分就剩队列训练了,还有的学校据说轻武器训练就剩手持(突击)步枪翻越障碍,连实弹射击都取消了。
所以不难看出,大学军训和真正的军队训练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同学们不妨思考一下,觉得军训苦和累,和高中三年——有人还要加上复读的时间学习过于辛苦,高考后放松了两个多月之后,从精神到体力方面的不适应有关?
为什么有些有健身习惯的学生,还有体育生对军训的抱怨没有那么强烈?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大学学习还是毕业以后的自我提升,有一个好的体魄,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这恐怕是军训对大学生自己最大的益处。
另外一方面,有些军迷朋友可能对大学军训内容之贫乏感到扫兴。持这种观念的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是从大学军训=社会准军事教育的角度来思考。
但是从国际形势来看,目前打世界大战的几率很低,各个大国强国不会像二战之前那样,尽心尽力地推进平民的准军事教育。
而且,就算在二战前的那段时期,真正对军队战斗力有益的在于各种模型制作,滑翔机乃至运动飞机的训练和轻武器精确射击训练。很多王牌坦克兵、飞行员和狙击手都是从这些科目中启蒙的。比如苏联著名女狙击英雄帕夫柳琴科就是在地方上学的步枪射击。
《女狙击手》剧照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科目恐怕要换成无线电测向、无人机遥控和严肃军事兵棋推演之类的项目。这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大学生军训力所难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