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城在包头境内,约 130 公里,沿线修筑了 10 座障城,东起第一座就是后坝障城。我曾经沿着阴山南麓的赵长城一路向东行走,试图在包头辖域内发现新障城,但我只看到了位于土右旗水涧沟口的一座突兀屹立的土筑烽火台,从这里长城折向西北进入了险峻的大青山山谷。
后坝古城也是赵长城从水涧沟走出进入石拐区境内的第一座障城。位于石拐后坝火车站北约 1.5 公里处,建筑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土梁上,东依南北走向的赵长城,障城东墙即长城。南北两山夹持,东西沟壑纵横,石拐工业园区自古城西北顺沟谷向东南延伸。城址呈方形,南北长 95 米,东西宽 92 米,西墙设门,宽 10 米。基宽 10 米,顶宽1~2.5 米,残高 3~6 米,城内文化层厚约 0.7 米。
第一次走进这座古城已是黄昏。古城雄踞崇山峻岭之间,土墙夯筑,城内外是农田,城墙高大,突兀耸立,坚实挺拔,在夕阳下浸润着岁月的沧桑,显现着历史的淡定。古城历经 2300 多年的风雨剥蚀,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我为此而惊叹,同行的朋友也为此赞叹不已。
探访后坝古城
这座古城是包头市辖域内最古老的古城,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我推测也可能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障城了。我在城内行走,古城夕照,犹如走进温馨的臂弯,内心安宁。
为了感受古城沧桑和神秘,解读古城的未知,我于两周后带着友人再次走进了古城,对古城及周边的古代军事设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我感觉后坝古城不是一座孤立的古城,是一个系统的、相关联的军事布局。
古城东墙是南北走向的赵北长城。古城北边长城清晰,残高 1~2米,城墙上修建了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古城南边长城断断续续,一直伸入苍茫的群山之中。古城南北约一公里的山丘上,各有一座烽火台遗址,但被高压线塔和通信塔侵占了,曾经的建筑构件和陶器残片丢弃在周边。
沿长城向南行走,在城墙下发现了一个神秘石洞。洞口狭小,条状石块砌成。为了探其究竟,同行的胡云晖先生不顾大家劝阻缩身钻了进去,并在里边拍了照片。据他观察,洞很深,石条砌顶,再往里爬有点害怕,急忙钻了出来。我们很佩服他的胆量和执着精神,大家一片欢呼。
从山洞南下约 300 米,即是沟谷。我感觉长城在此应该有一军事设施驻守,望着前面一片台地便走了下去。不出我所料,这里发现了一片生活遗址,也可能是一座古障城,绳纹瓦片随处可见,我还捡拾到一把石斧。海斌说可能是战国遗址,也可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文物普查没有发现和记载。如果证实,也算我们的一个贡献了。
我们行走古城北边的长城。古城往北约一公里处,长城突然由正北折向了西北行,在这里长城的走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可以推断当年赵国的势力范围不再向正北延伸,而是向西北拓展了。在这个拐弯处,赵国的军事家们是何等的战略考量,是什么因素,或者说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使其势力不能再向正北发展,而是折向西北。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件,有过什么样的争论,有过怎样的故事,文献没有记载,我不能妄加推断,但我认为,这个决定绝不是随意而为,涉及到疆域,这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考量。
后坝古城
那么,如何保证这样一个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以及前线指挥者们,在这个转折处修建了后坝古城以及相应的军事工事,并在长城西去约 3 公里处又修筑了一座障城和烽燧,现在被称作克尔玛古城和烽燧。后坝古城与克尔玛古城形成军事犄角之势,坚守着这块赵国三角要地。
现在,克尔玛古城旁边,石拐区修建了“胡服骑射文化广场”,以弘扬长城历史文化,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改革者赵武灵王和伟大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广场北侧赵长城遗址蜿蜒东西,穿行沟谷,展示着历史沧桑。旁边一块石碑记载了两千多年前赵长城和胡服骑射的历史。
行走了古城与长城,大家还不够尽兴,看见一废弃的村落,便钻了进去,捡拾到了丢弃的瓷缸、薅锄、油鎏等民间生活用具。不觉小雨淅淅沥沥,便乘兴而归,途中请酌小酒一杯。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