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豆“腐渣工程”,是指那些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不坚固的危险容易毁坏的工程。狭义的“豆腐渣工程”是专指质量不达标的工程,而广义的“豆腐渣工程”应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不合格项。如:楼房坍塌,往往是设计考虑不周、施工偷工减料所致。
耗资十八个亿修的阳明滩大桥,通车不足一年,钢筋水泥终成豆腐渣,四辆货车冲过,桥体坍塌,车毁人亡;云南新路,通车的第二天出现坍塌;湖南沱江大桥竣工前倒塌;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辽宁抚顺投资近3千万大桥竣工前坍塌......
看到这么多的大桥大桥坍塌信息,不禁让人胆战心惊,中国的建造质量和技术,什么时候差成这样了?这样的工程,一旦建起来,对百姓来说,就是祸端和灾难,还谈什么为民造福。
那么,中国的建筑技术真的很差吗?
肯定不是。
我泱泱中华,在古代,建筑技术堪称一流。
应县木塔至今已有960年历史,赵州桥由李春设计建造,已历经1400年风雨,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寿,四川达县,明代建造的彩虹桥,至今都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还有800年历史的卢沟桥,历经多次洪水、战乱,百吨货车驶过依然安然无恙,而有关建筑学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春秋的《考工记》,北宋的《筑城法式》,南宋的《营造法式》,堪称建筑的“葵花宝典”。
古人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起重机,没有空口白牙的喊口号,更没有各种花里花哨的大典、没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但是,他们的工程固若金汤,至今屹立不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这不得不让人叹服!可以说,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条件,古人都没法和今天相比。
那么,为何他们的建筑会如此牢固,如此耐用呢?
其实,古代也曾经出现过豆腐渣工程,只是他们的豆腐渣工程,只要一经发现,就绝对严惩,并且,有一整套的追溯制度,所以,一般人不敢造次。
其中,明朝的朱常瀛桂王,就曾经遇到了豆腐渣工程。话说1621年,朱常瀛要在衡阳建桂王府。知道这是块大肥肉,很多人削减脑袋去争取,一个叫黄用的太监,想要接下这个肥差,花了五万两银子行贿,终于弄到了监造的资格。历时六年,耗费五十万钱,桂王府修成,朱常瀛美滋滋地搬了进去,不料有一天他正在休息,房梁咣当一声掉下来,差点被砸到。
对于此事,黄用不得已和另一名管事一起,慌忙给人又送修补的钱,又送压惊钱,桂王爷这才没有将此事闹大。本以为这事就这样过了,没曾想,第二年三月初三,衡州连阵大雨,桂王梳洗时忽闻“如雷震响”,出来一看,蒙了,怎么回事?王府的正殿居然轰然垮塌了!六名宫女还被埋了。得,这下,纸也包不住火了,有钱也摆不平了,桂王一气之下,把事情捅到了崇祯皇帝那里。
当即,崇祯皇帝派人调查,原来黄用等人为了多捞工程款,工程建设十分潦草,地基没有夯实,墙脚根基浅薄,石料之内,用竹条、松枝与河沙充数,梁柱所用木材,竟然有低价买来的朽木,完全不符合“程式”。这还有什么说的,将黄用等人拉出去问斩,再批银子重建。你看,古人也有人想动歪脑筋,想偷工减料,不料,问责制度相当严格。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针对工程建筑,都有相应的律法,《工律》就是其中之一,针对非法营造、虚费工力、采取木石不堪用、造作低劣等方面非常具体的刑法规定,轻者打板子、给徒刑,重者处死。相比我们今天针对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的相关人员处罚,古代人的严惩力度,明显要大很多。并且,除了在律法上的严格规定之外,古人还非常善于追本溯源。
《吕氏春秋》上首次提到了“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类似于我们今天要求产品上要有相关标识。比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等,如果没有,就会被视作“三无产品”一样。我们今天大多用于产品上面,而古人则是用于方方面面,连建筑,房屋,甚至,一块砖,他们都会用这种标记的办法。
从一件商品的“工名”,可以追溯到制作商、制作者等诸多信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达到追本溯源,质量严控的目的。一开始,对于物勒工名,统治者是强制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质量严控的目的,但是,随着越多的制造者加入其中,这一批有质量保证的,在行业内就自然会形成口碑,于是,大多数人越来越乐意将自己的信息留在商品上面,这应该就是今天商标的雏形。
许多明代留下来的砖头都刻有铭文,“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张/窑匠卢立/造砖夫广福寺”。“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司吏冷荣/制作匠王庶人户刘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等,这些铭文,我们可以看到,有负责人,有窑匠,有工匠,每块砖,每个地方,都有相对应的负责人,每块砖都有出处,如此严密的质量监控系统,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严密。
更为严苛的,就是在建造的过程中,不等你建完,就有监督管理的人会过来抽查,如果是大型建筑,皇帝抽查也是常有的事。
据明代祝枝山的《野记》记载,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的时候,经常去现场监察,据说,他走到一处,就让工人将那一处的城墙打开,如若发现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必定严惩。“筑筑者于垣中”这一段工程的质监员、包工头、工匠都会被当作材料给砌到城墙里去,以此残酷手段确保城墙修得固若金汤。朱元璋的惩戒手法固然过于残暴,但是,确实对今天的工程质量把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你以为古人只针对建筑才这么严苛吗?
绝对不是。
他们对所有工艺、工匠的要求都非常严苛。明代就曾经规定,织匠“就予车上编号烙印,附册开写看验提调官吏并匠作姓名,日后有不坚固者,照名究治”。是的,你没看错,对待一台织布机、织匠,他们照样要追本溯源。
随着各个行业都要追本溯源规矩的建立,各行各业的匠人们,开始各自组织商会、行会,一是出于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行业义气,还有就是想在各行业形成自己的行业标准,比如:清代光绪年间,有一条关于当地泥匠的行规,“泥墙须包三年,如三年内倒塌者,归泥匠赔修”。当地加入本行会的所有泥作匠,均须遵守这一条款。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一个建筑,从一块砖开始,就已经有严密的质量监督体系了,从源头上几乎切断了以次充好的豆腐渣工程,在中间环节上,除了有政府的各项法律作为保障之外,还有各个行业的商会、行会,进行监督。
由此可见,古人在质量管控上的手段和方法,跟今人相比,是有过之无不及。
古人尚且知道,质量乃行业之根本,大到宫廷建筑,小到一块布,都能坚守住质量底线,为何在我们物质条件极度发达的今天,起重机我们有了,挖掘机我们也有了,多坚固的钢筋水泥,我们也能造,即便是这样,人们反而忘记了,严把质量关,总是不顾一切地追求所谓的“中国速度”不顾科学,枉顾质量。
这样带来的恶果,到底谁能承受得了?所以,望诸君,以古为鉴!
参考资料:
【《野记》、《考工记》、《筑城法式》、《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