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挫折引发孩子的“习得性无助”,父母用3个方法重建孩子自信

2019-07-29     乐陪娃
  • 小宇玩的时候思维开阔,生龙活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可一到学习上,就眼神黯淡,无精打采,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 铃铃一提起学习就哈欠连天,一系列慢动作,磨蹭拖拉,不仅像蜗牛一样慢吞吞,还极其痛苦和抵触。
  • 涵涵数学成绩不好,他的口头禅是:我没有数学细胞,无论怎么努力我数学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现出这样懒散懈怠的情况,如果孩子总把一次成绩欠佳就归结于自己笨,还没努力就说自己做不到,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0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为大学生。

他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声,这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噪声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声,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噪声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试听噪声。

当学生们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又被试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学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声,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声。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第二组和第三组学生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侧,使噪声停止;而第一组学生,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使噪声停止的学生,他们的手指仍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声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侧。

塞利格曼就把种心理称为“习得性无助”。就是说,当他们接连不断的遭受挫折,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法改变现状的时候,便会感到自己是那么无能为力,最终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是否有影响,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产生了无助感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02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得性无助”的产生,父母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知乎有位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

初中时被父母“塞进”了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父母对他的学业抱有极高的期望。刚进初中时,他发现他的成绩居然那么糟糕,对于小学时一直名列前茅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对比身边的成绩优秀的同学,自己成绩屡次糟糕,他更加沮丧了。也是从那时开始,自卑感贯穿他整个初中阶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觉得无力改变现状,并且对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视而不见。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过去的,中考自然没有达到“期望”。

多次的失败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多次的失败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不愿再去努力,最终自然是不好的结果。

2.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包办一切

那些从小由父母包办一切的孩子,也许能在学业上暂时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却无法延续到以后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学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洛杉矶地区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诊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尔。她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对她有极高的期望。

对雷切尔来说,达到父母的期望并不难,她有极高的自我激励能力,学习努力,在整个初中和高中里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甚至是最最简单的那些事情,比如铺床,或者是洗衣服。她从来不需要为自己做什么事情。

10岁以后,雷切尔开始发生饮食紊乱,但在很多年里她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绩。

雷切尔考上高中以后,她的父母依然包办一切。因为成绩好,雷切尔拿到了许多很棒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最终选择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学,在那里,雷切尔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过度养育的后遗症出现了。大学以后,她一点生活技能都没有,不知道如何处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决之道是酗酒,“它们能让我逃避‘生活毫无意义’。”她这样说。19岁的时候,雷切尔尝试自杀。之后,雷切尔的父母把她从大学里接回家,直接把她送进了心理治疗中心。

她从来不需要为自己做什么事情

书中说: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结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雷切尔的成绩很好,却没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这个怪圈,但又无能为力,这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有很大关系。

3.父母消极的评价

就像开头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每一次数学考试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涵涵妈妈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显然,父母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话就是消极性评价。

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容易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因为解释有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评价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永远成绩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虽然孩子数学可能不能到优秀的水平,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学好的,至少可以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危害

当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后,他们认为目标无法实现,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做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时变得焦虑”。

当孩子在学习中由于某些原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便会养成“我不论怎样努力都是白费”的消极心态,而这样的心态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行为,学习上的自暴自弃。

“习得性无助”危害大

04如何改变“习得性无助”的状况?

1.用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夸张地”鼓励和肯定孩子

孩子一学习就无精打采,就是因为他在学习这件事上总是挫败,父母不断地提醒、催促、警告孩子,孩子感觉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总被父母说做得不够好。

这种习得性的无助就使他的心灵受伤了,表现出来的就是磨蹭拖拉、懒惰等,专挑简单的任务做,稍微难一点的任务就放弃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暂时把作业的事情放下,先要医治孩子的心灵,用放大镜找到孩子身上的优点,非常夸张地鼓励孩子,让他的眼神亮起来。

比如孩子在写一页汉字2个小说都写不完。让孩子先把目标定小,先写一行,然后跟他说:“你看,这一行字妈妈觉得你很快就能写完。”然后去干别的,偷瞄孩子写字,等他写完了,夸张地夸他:“哇,真是神速啊,一行字转眼就写完了。”

听到夸奖,孩子两眼发亮,“妈妈,我写得可快了,你看,接下来我更快。”后面的几行字当然越来越快地完成,这种夸张的鼓励,实际上是在医治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从“习得性无助”中看到希望,获得动力。

妈妈多鼓励孩子

孩子的心灵受伤时,切忌提醒、催促、唠叨、指责等,这些只能让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加重。每一个孩子都希望通过努力获得父母的肯定,这就是医治孩子心灵的良方。

2.给孩子制定符合身心发育的小目标,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

研究发现成功的体验将有利于缓解习得性无助,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不但不会激励孩子,还可能因为完不成而自暴自弃。因此从小目标开始,让孩子感受一点点成功的滋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达到更高的成绩,甚至会在新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可见,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需要在成功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给孩子制定他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小目标,及时庆祝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胜利。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本身就是一种鼓舞。而当他们在一些事情上也能有选择、担负责任的时候,就能够逐渐完成更大的任务。

帮助孩子制定小目标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潜力。成功会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愉快的心情又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接纳孩子的失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只要孩子表现差一点,就会批评,指责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不好,能力不足,而不是一次的、偶然的原因。

接纳孩子

所以,接纳孩子,尤其是失败、犯错了的孩子,告诉孩子,“你只是这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以后都考不好,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考好。”对孩子而言特别重要。切忌唠叨、指责、批评等,这些只能让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加重。

教育往往在生活点滴中,父母多一点耐心,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更利用孩子的健康成长。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抱团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uGkQWwB8g2yegNDtk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