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真的快喘不过气了!”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热播,大家纷纷感叹,这部电视剧太真实了,戳中了当下很多家庭的教育现状,很多网友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家的影子。
其中,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最让人印象深刻。宋倩离婚了,一个人带着女儿英子长大。为了照顾女儿,她放弃了重点高中老师的职业。
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她把女儿的房间做成隔音室,安装了透明玻璃,方便在外面看到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让女儿能考上清华北大,她给女儿制定了详细了计划,每天要做什么都一清二楚。
为了阻止女儿参加天文馆的演讲,她和前夫斗智斗勇,哪怕女儿已经开始了。
宋倩包办女儿的一切,事无巨细地给女儿安排。
她的爱充满了强烈的控制欲,是一种满满包围的让人窒息的爱。
英子和方一凡吐露心事
前段时间播出的《少年派》也有同样的情况,林妙妙妈也有强烈的控制欲。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开始林妙妙住校,林妈妈为了在高三更好地监督她学习,私自给林妙妙办了走读证,并且在没有征寻林妙妙意见的情况下就搬了家。当林妈妈给林妙妙“惊喜”后,林妙妙很生气,认为这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她说“我最讨厌的事,就是被别人安排了。”
林妙妙被安排走读
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从小被父母安排,上各种兴趣班、当众表演节目、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父母从不过问孩子愿不愿意,甚至当孩子尝试跟父母商量时,很多父母以“我都是为你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选择。
02 “我想为你好”是一只看不见的牢笼
上大学时,有一个同学不愿意回家,当别的同学盼着快要放假时,她却在发愁。她说,高中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再也不想被“安排”了。
她跟我们诉说她的经历,她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包办,自己对父母千依百顺,父母说一不敢说二。不仅如此,就连大学毕业后的工作都帮她安排好了。
其实,她根本不愿意,表面上顺从,内心很痛苦,觉得一辈子摆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不能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放假了也不愿回家,仿佛一回家就像进入被布置好的牢笼,很想挣脱却又很无力。
父母的一句“我是为你好。”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从来不想一下孩子是否愿意?
我是为你好,想想孩子愿意吗?
03 父母的控制欲,给孩子的巨大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5,362人,从十来岁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儿时父母对他们的行为限制,以及长大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果显示,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调查对象,长大后比较不快乐,独立性较差。
父母控制欲强,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
1.孩子没有主见,独立性差
知乎上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父母的控制欲极强,对我可以说是溺爱,在物质上竭尽所能,满足我们。可我似乎过得很不开心,从小到大,被他们过度控制,导致我没主见,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导致我现在没有一点主见。而且,做任何事,只要稍微不合他们的意思,引起他们担忧或失望,我都会特别崩溃。我现在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父母过度控制,导致孩子没主见
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生活中一切都由父母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逐渐减弱,形成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
2.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失去“自己”
曾看过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极端案例。
一位母亲照顾重病的女儿20年,女儿还很年轻,但无法独立行走,头发和牙齿也快掉光了,智力水平停留在7岁孩子的水平。
在外人看来,这位母亲乐观坚强,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女儿多年毫无怨言,面对生活的残忍,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女儿和男友谋杀了自己的母亲,原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女儿一直很健康,她根本就没有生病,一切不过是母亲编织的谎言。
一直以来女儿都生活在母亲用谎言编织的戏服下,母亲谎报她的年龄,带她看病、让她吃药,告知她有癌症,需要服用抗癌药。
2016年7月,这位母亲接受认罪协议,承认自己二级谋杀罪。
摆脱母亲的控制后,她再也没有吃任何药,在监狱服刑的她留了长发,体重涨了十几斤,身体状况良好。
她说:“我觉得现在监狱里的生活,都比之前跟妈妈一起生活要自由”。
心理学上有一种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或称代理性佯病症。
母亲和“患病”的女儿
这种罕见疾病患者一般是母亲,受害者多为子女。患病母亲捏造或杜撰孩子有病,甚至蓄意弄病他们,以取得同情,实现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位母亲正是如此。
这种控制孩子的方式,充满了高压强制的味道,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
控制型家长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但恰恰是这些付出,孩子无法正常生活,失去了“自己”。
3.孩子强烈的逆反
被控制过多的孩子,小时候没有独立判断,会听从父母。但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主见,就如同断线的风筝一样,随心所欲地飞。
还记得北大骄子拉黑父母的事件吗?令多少人羡慕的天之娇子,却12年不回家过年,6年前拉黑父母切断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
伤害孩子却不自知
究其原因,一切都源于父母的过度干涉。小到穿长裤还是短裤,大到考学,所有的事情都逃不过父母的掌控,即使离开家出国,仍有父母的老朋友继续“关照”着他。这样密不透风的爱,让他觉得喘不过气,甚至到了压抑的地步。
《小欢喜》中英子期中考试没考好,她跟方一凡说:“好多题明明我妈都给我辅导过了,可我就是不想写。”其实英子并不会不会,而是潜意识中对她妈妈的报复,你不是让我考好吗,你不是给我辅导了,我偏偏就考不好。
英子考试没考好
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满脑子的疑惑,一肚子的委曲。他们总觉得,己经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换来的却是儿子的不满和控诉,殊不知正是他们的掌控引起孩子的强烈逆反。
04 幸福的家庭,父母懂得放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说到底,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只是用例过猛,错误的方式只能让孩子越走越远。有远见的父母,要学会放手和尊重。
要学会放手和尊重
1.敢于放手
张振鹏在《父亲的榜样》中说: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有理性,要做“敢于放手”的父母。
大学好友露露,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妈妈,是在大学开学第一天。露露的妈妈忙上忙下帮着铺床、扫地、擦窗子,事无巨细,就连买日用品这些小事都要自己过问。
如今露露都结婚生子了,露露妈妈帮她带孩子,育儿事上强势定夺,家里的一应小事也要插手干涉。露露有一次跟我聊天:“我虽然都做妈妈了,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但我觉得,活得毫无尊严。”
这些打着“我为你好”的越界,控制和掌控着孩子的生活,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我相信露露妈妈不是不爱她,但这份爱让孩子感觉到反感和窒息。
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走
蔡真妮老师在《用接纳成就孩子一生》中这样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尊重”和“接纳”,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意志,不是父母的附属物。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孩子之间的事情尝试让他自己去解决,做一个勇于放手的父母。
2.多些引导和耐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尝试和犯错。当他开始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因为没有经验总会出现把事情做得乱七八糟的情况。父母不要急于干扰和责备孩子,也不要总想着自己来包办,而是要多一点儿耐心,多一点儿宽容引导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马伊琍曾经发微博说到自己在采访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你是做朋友型妈妈还是家长型妈妈?”
马伊琍回答:“爱马小时候,我过于看重独立,有三四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做家长型妈妈,现在在两个女儿的成长中,我在慢慢学着做朋友型妈妈。”
不强迫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她
当7岁的爱马想要打耳洞的时候,马伊琍答应了女儿。又因为想到自己打耳洞后,耳朵化脓,询问医生是否会遗传。
医生的建议是有一定遗传性,等孩子大了再打。马伊琍把医生的话告诉爱马,让爱马自己做决定,爱马决定长大后打。
在伴随两个女儿的成长中,马伊琍也在成长。不强迫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她,相信她,懂她。
3.尊重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
尊重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使其拥有满足感。如果现在孩子感觉到已经被满足了,那么今后在不被满足的时候,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如若孩子的大事小事都没有选择权,他们就会和父母产生疏离感,那么今后孩子就可能会出现更多问题。
比如父母和孩子商量事情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说:“你准备吃饭之前写作业,还是吃完以后写作业?”而不是自己替孩子决定:“赶快吃饭吧,吃完饭再写作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尊重自己,同时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做出决定。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相互包容、互相理解,让自己和孩子都受益。
舒天丹说: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
愿每个孩子都能温柔以待,自由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