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央视的曝光,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些“笨孩子”还要被误会多久!

2021-05-20   CC爸妈

原标题:如果不是央视的曝光,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些“笨孩子”还要被误会多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学习不好、排名倒数的孩子。

“一年级的小孩都是考双百,全班一个下90分的都没有, 我儿子考了65分……”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刚过两个月,相比同龄孩子,我家孩子就落后得比较明显。”

“在班里,我女儿最好的成绩是考过一次倒数第三名, 一般时候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听完家长的这些描述,你的想法是什么?

恐怕十个有九个人都会认为, 这样的孩子不是笨就是懒,或者心思完全就没在学习上。

但实际上,这三个孩子不但智商没问题,甚至有的超出同龄人,格外聪明!而且还非常努力,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导致他们学不会,成为“差生”的真正原因是—— “阅读障碍”

关于阅读障碍之前也有所了解,但当前段时间看到央视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时,依然非常震惊。

当我亲眼看到这三个孩子在学习面前的困难,为之付出的努力,对孩子身心以及整个家庭的影响时,心里一阵难过。

阅读障碍的发病率非常高,适龄儿童中,在欧美等字母文字国家的病发率为 15%,在中国象形文字国家的病发率约为 5%~8%左右,这还是保守估计。

什么概念,一个班按45人算的话,也就是 大约就有2-4个孩子是因为“阅读障碍”而成为“学渣”的。

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内公众对此知之甚少,许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一无所知, 简单粗暴地被认为是笨、懒、不努力之后,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之路,只会难上加难。

简单来说,阅读障碍症就是由于 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主要表现有:

识字方面

  • 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
  • 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画或少一笔;
  • 经常搞混形近的字,如把“视”与“祝”弄混;
  • 经常搞混音近的字;
  • 学习拼音困难,经常把Q看成O,bd搞混,sc写反;
  • 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

阅读方面

  • 朗读时增字或减字;
  • 朗读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
  • 听写成绩很差;阅读速度慢;
  • 逐字阅读或以手指协助;
  • 说作文可以,但写作文过于简单,内容枯燥;
  • 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难,抄写速度慢。

行为方面

  • 掌握事物的顺序很困难,如数学公式、乘法口诀等;
  • 在辨别距离、方向时显得有困难;
  • 在理解时间概念时显得有困难;
  • 在整理自己的书本、纸张、玩具时显得有困难,写字时很难掌握空间距离;
  • 完成读写作业非常容易疲劳。

2017年末,纪录片导演樊启鹏因为偶然机会了解到阅读障碍,此后,他和妻子李瑞华用三年时间,追踪拍摄了其中三个家庭。

樊启鹏和李锐华

2021年1月,《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视播出,纪录片一播出便获得了 豆瓣9.2的高评分。

很多网友看完之后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小时候就是“阅读障碍”,这么多年过去了,学习差的谜团终于解开了,但 被老师、家长打骂,被认为又懒又笨的阴影却始终都在。

也有很多家长看后去对照了自己孩子的作业本,发现如出一辙,回想起那些 面目狰狞、恶言相向的时刻,不禁觉得后悔、愧对孩子。

纪录片的导演在被采访时说:“ 我们想要发出一声呐喊,希望让更多人看见阅读障碍,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接收孩子的差异性,敬畏生命。”

就算教一百遍也会很快忘记!

今天所说的阅读障碍,是区别于那种因智力低下而引起的阅读障碍症,相反很多患者是智商都很高,甚至超过普通人。

纪录片中的校校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在入学前,他一直是全家的开心果,聪明伶俐、活泼开朗、能说会道。

然而一切都在上小学孩子后“结束”了。

一年级时,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考双百或90+,只有校校,一直都在60分徘徊,甚至不及格。

期间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经常玩到忘记回教室等,到医院做过检查,结果发现,校校的确患有“多动症”,但智力水平良好。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并没有好转。

到了二三年级写作文时,问题就更加凸显,常常是4、5个小时,校校连20个字都写不出来。

经专业研究团队检测,校校正是典型的阅读障碍症。

因同样问题前去检测的,还有群晓和若汐。

群晓的妈妈说: “孩子学习痛苦,我们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在他刚上小学时,父母发现群晓学不会认字,非常简单的汉字,就算教他一百遍,他也很快就会忘记。

于是他会花更多时间在写作业上,如果第二天有考试,则常常复习到凌晨。

即便如此,语文成绩依然很差,而且还直接影响其他学科。

长时间的 高努力、低回报,让群晓的学习状态每况日下。

即便在得知自己是“阅读障碍”,转学之后,他仍不能放过自己:“为什么别人看一眼就能记住,我却得记四五十遍?”

为了加深记忆,群晓想出一个近乎自虐的学字方法——用笔把字“刻”在胳膊上,刻得越疼,记得越牢。

若汐也有着几乎一样的经历。

她每天都认真写作业到晚上九、十点,但老师给出的评分始终是三五十分。

在班级上,若汐最好的成绩有过倒数第三名,一般时候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无论怎么努力,若汐的语文考试成绩从没达到过60分。在人人双百的小学一二年级,这让她的父母甚至她自己都难以置信。

若汐的妈妈说:“我问老师,她是不是笨啊?学习很费劲,真的是没有办法。老师说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直到同样被确诊,她的父母才知道, 孩子的确不是笨,不过是生病了而已。

在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眼中,文字是怎样的呢?

校校这样说:

“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一会儿黑,一会儿白。”

“像是在颠簸的马背上阅读。”

他们大脑的识字系统无法准确识别文字,所以阅读时无法准确读出来,看错、看漏、看串行都是常有的事。

还常常靠联想,比如把农民读成农庄。

两个偏旁部首分开,离得老远老远的,群晓就看不出来是一个字。

书写就更难了。

由于无法记住字形和笔画,校校只能“照葫芦画瓢”,想起哪笔“画”哪笔。

这就导致他经常是错字连篇、部首颠倒,到五年级了却连一二年级学过的汉字都记不全。

校校的听写本,画圈的都是不会写的

哪怕是抄写字帖,群晓写出来的字也经常不该出头的出头,该出头的不出头。

字母文字也经常看成镜像的,比如若汐b、d不分,校校会把c写反。

语文的读不出、写不了,数学的读题审题,英语的镜像, 阅读障碍几乎影响着孩子的全科,成绩可想而知。

不想回忆那段往事……

然而,真正影响他们的远不止成绩那么简单。

由于大家对阅读障碍认知和关注的不够,忽视、误解、偏见也常常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来。

随意被贴标签:学渣、笨蛋、懒、不知上进!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随便一样都足够让他们自卑和放弃学习。

要强的校校妈坚信“水滴石穿”,为了学习她天天跟儿子死磕到半夜12点。

鸡飞狗跳、打骂咆哮都是日常。

饱受“折磨”的校校,因为压力大产生了厌学情绪,宁愿在学校玩也不愿回家……

不仅如此,校校还曾被同学竖中指、骂“垃圾”,受到过不少讥笑和嘲讽。

好在他是个乐观又开朗的孩子,没太把这些当回事,甚至不会告诉家长。

但女孩若汐就不一样了,差点被老师骂到自闭。

有一次语文小测验,若汐考了38分,老师把若汐叫到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你如果再考这么差的话,就把你开除了!”

老师看来不过是一句吓唬,但孩子却信以为真。

放学回家后,若汐整个人都没有精神,不吃饭、不说话,只是缩在沙发里默默地流眼泪。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若汐对学习和上学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

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慢慢他们就会接受自己“差”的事实。

起初不过是学习不行,最终很有可能影响到觉得哪哪都不行,甚至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勇气。

群晓就是如此。

最早,群晓的名字叫安旭,在北京的学校就读。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每天都会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写卷子,而阅读困难的群晓却根本做不完,学习成绩也一直垫底。

群晓成为了周围人眼中的笨小孩,同学们嘲笑他,甚至有的当着群晓父母的面欺负他,父母心里非常难受。

他说: “我都不愿回忆那段往事,只不过是个模糊的阴影。”

为了给群晓提供更适合的环境,三年级时父母为他选择了山西的一所创新型学校,为了给他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妈妈给他改名叫“群晓”。

但即便是在不以成绩论高低的学校里,群晓依然不能完全释怀。

由于读写速度太慢,群晓常偷用音乐课、表演课等其他课堂时间来写作业,一度引发同学和老师的不满。

因认为老师留的写作业时间不足,和同学发生争执,被“群起而攻之”,无奈地哭……

群晓是一个非常自律和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

他会因为记不住的字,反反复复写几十遍,甚至把字刻进自己的肉里,妈妈总结他的心情说:“他恨啊”。

他会因为唱不会的曲子、弹不好的吉他(阅读障碍的孩子也通常协调性差),在课间其他孩子休息、玩耍的时候,一遍遍的打拍子,反复唱,反复练。

他经常说:“你肯定有一个地方不及别人,要抱着悲观的心理,才能不停地努力练习下去。”

看到这里,我感觉非常难过,也非常窒息。

这些孩子们是经历着怎样的内外压力,双重折磨,来面对每一天的?

就像群晓爸爸说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不是在他那个位置上,就理解不了他的痛苦。”

所以我们难以想象,当他们 独自面对那些破碎的篇章、闪烁的文字,是如何在悲伤、焦虑、彷徨和无助中,一路孤军奋战下去的……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当然,难的不止是孩子自己,这些家庭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经历劫难。

家有小学生的家长恐怕都能体会, 面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我们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辅导作业的现场都充满了鸡飞狗跳,何况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纪录片中校校妈妈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

“我不担心他的未来,我知道在慢慢长大以后, 他用自己的长处,依然能在社会上好好生存。

我过不去的是现在,我熬不过这一次一次的作业,和一次一次的考试。”

家庭和睦似乎烟消云散,校校妈说,“最严重的的时候,基本快离婚了。”

若汐的家庭也同样没有好到哪去。

若汐有一个上中学的姐姐,姐妹俩出身相同,境遇却截然不同。

姐姐若含是个超级学霸,从小学习就不用爸妈操心,经常拿奖状拿到手软。

而妹妹若汐则是妥妥的“学渣”。

妈妈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小女儿的学习上,无数遍的教,日日辅导到深夜。

但若汐的语文从来没及过格,也从来没有拿过一张奖状。

拿小棍儿敲、撕卷子、打骂哭喊,面对若汐的学习,她的妈妈始终无法放宽心态。

结果时间不久,便因为不堪重负,患上了罕见疾病,需要住院治疗。

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不幸的,因为孩子患有阅读障碍。

但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这三个家庭都是因着对孩子的爱,真实的看到了孩子的问题,找到了原因所在,并一步步去理解和接纳孩子。

为了减少孩子在学校的误解和孤立,校校妈妈经常组织家长活动,让校校多多展示自己,也给大家科普阅读障碍。

乐观的校校也会自我安慰:“上帝在你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那肯定就会给你开一扇窗。我觉得我长大后肯定有一项特长,只不过我现在不知道而已。”

群晓的父母则是为群晓选择了更为友善的学习环境。

经过努力,群晓的成绩达到了班级的中上游水平,数学成绩甚至一跃排名第二,阅读也有了很大提高,12岁时,实现了自由阅读。

若汐妈妈由于生病,“不得已”接纳了若汐的阅读障碍。

随着家庭关系的缓和,若汐的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期末考试,语文78.8分、数学87分、英语80分。

爸爸特意做了一大桌子好菜,妈妈亲手为若汐颁发了一张奖状。

他们也终于明白,这份成绩,离不开女儿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之间的理解、支持和接纳……

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感慨万分。

它是一个科普片,让我们看到、认识、理解什么是阅读障碍,改变了我们对孩子“学习差”的固有认知,也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出路。

当然,我们也不要随便“对号入座”,如有怀疑一定要找真正的专家、专业机构来判断。

虽然阅读障碍会伴随一生,但如果能 积极采取科学的方法、正确面对,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初中之后,阅读障碍带来的影响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同时, 它更是一部教育片,是一部爱的启示录。

你是否为拥有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感到庆幸呢?

又是否愿意理解和接纳孩子那些“不完美”呢。

整个社会的教育内卷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是否能够改变,一定要把孩子打造成标准化优秀的那颗心呢?

正如若汐说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也可能会不完美。”

我们总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但是事实上,接纳才是养育中最难的事。

孩子不是无缘无故有问题的,小时侯打人许是敏感期,磨蹭许是没时间观念,成绩差许是阅读障碍……所有看得见的行为问题背后,一定有着你看不到的原因。

我们推行“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让大家去看到、理解、接纳。

那么问题是,我们不可能预知所有问题的所有原因,那么在那之前,你真的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吗?(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