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溪县浒湾镇

2019-07-26   以郑视听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江西各县社会调查概况表》记载: “金溪第二区之浒湾镇,素称江西四大镇之一,地沿抚河,现金临公路即经此,有人口万余人,商店七百余家,贸易以洋方货及附近各县出产之纸料为大宗,商业之盛甲于抚州。”此处的“浒”不读hǔ而读xǔ,其实此地最初因许姓居此而得名许湾。《许湾许氏族谱》载:“北宋末年,文焕公自郡城大臣巷迁于金溪归德乡中洲里之西溪金官渡,尔后子孙繁衍,人咸以所居之地曰许湾。”

街巷坊门

那么“浒湾”一词大概在何时出现呢?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初年,抚州抗清领袖揭重熙浒湾一带布置对清作战,其传记中使用“浒湾”二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疏山志略》载为浒湾。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版和清同治九年(1870)版《金溪县志》存在“浒湾”和“许湾”混用现象,如卷首绘图均为浒湾图,而卷三都图又称许湾,卷八廨宇:“县丞旧在县治东南尊胜寺右,清乾隆三十二年抚军吴奏请移驻许湾。”因此,“浒湾”一词应当在清代初期开始逐级取代“许湾”。

书铺街

书铺街

古代民居

在民间亦流传众多关于“许湾”如何演变成“浒湾”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最初,浒湾一地有唐、黄、许、宋四大姓,之后又迁来赵、李、姜、周四大姓。在八大姓中,由于许姓家族人才辈出,出仕为官者多,故以许姓命名许湾。至清代,赵姓一族人丁兴旺,不乏读书之人,他们遂上奏朝廷,表示许湾已有上百个姓氏,再称许湾不妥,应予更名。朝廷考虑许湾已是江南十分繁华的集镇,名气不小,改名弊大于利,于是就在许字旁加上三点水,从此“许湾”变成“浒湾”,但是仍然读xǔ。因为在地名用字中,“浒”字应读“许”。

浒湾图

刻版

历史上,浒湾以木刻印书闻名遐迩,民间谚语“临川才子金溪书”,指的是浒湾木刻印书,有“籍著中华”、“藻丽嫏嬛”之美誉,进而逐级成为商业繁华的一方大镇。然而随着昔日繁华的悄然落幕,如今浒湾仅剩数目与体量巨大的明清时期赣派建筑,不过这些历史建筑群本身就是一本有待世人再次细细品读的好书,笔者每次来总有一些新的发现,然而每次到来都是来去匆匆,至于浒湾究竟有多少条大街小巷依然一无所知,因为浒湾实在太大太大了,据调查统计,浒湾保存了11个古建筑群落,古建筑面积达27余万平方米,有前书铺街、后书铺街、黄家井巷、江夏街、三姑巷、篾器街、占家巷、礼家巷、仁里街等9条传统古街巷,至今笔者也未能完全涉足,每次仅仅是连留于这些富于空间细节变化的街巷上,随处游荡,随意欣怀。

协盛

颜色纸张广告招牌

由于明清时期浒湾以木刻印书闻名天下,所以遗存最多的是木刻印书以及配套行业作坊商铺,大部分集中在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和礼家巷一带,其中前书铺街以书店、纸店、墨店等商铺为主,后书铺街以木刻印书作坊遗址为主,前、后书铺街相互平行且相通,各设有一道券拱门,分别是“恒门”和“藻丽嫏嬛 ”。

《新增绘图致富奇书梦解全图-附押花会方法》浒湾书局梓

《陆象山先生全集》金溪槐堂书屋藏板

浒湾刻木印书行业起源于福建连城县四堡,进而以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比肩四堡的全国四大木刻印书中心之一。《江西省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版,名曰江西版。”在清朝中叶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浒湾木刻印书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浒湾刻书者不下数千百家”的空前盛况,甚至连浒湾书局、盐卡、米行、育婴会等官方机构也参与了图书出版发行,形成与民营书坊相互竞争的业态。在丰城毛静先生所著的《藻丽嫏嬛-浒湾书坊版刻图录》一书中收录了86家书坊近400种版刻图录,如两仪堂、三让堂、文盛堂、旧学山房、红杏山房、漱石山房、四友堂、文信堂、忠信堂、余大文堂、大盛堂、善成堂、令德堂、浒湾书局等。据不完全统计,浒湾有刻书存世的书坊机构多达百余家,出版了超5000种图书,因此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称之浒湾为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北京琉璃厂、武汉汉口、金溪浒湾、福建连城四堡)之一。

恒门

藻丽嫏环门楼

旧学山房

校宋本重刊太平寰宇记旧学山记藏板

从观音阁下面的城门洞进入书铺街,眼前的巷道被独轮车碾压出一道道深深的岁月痕迹,在一些巷口处设有券拱门,由此形成独立的空间单元,主要是防火防盗作用。由于木刻印书行业的消失,原来商铺作坊改为住家,基本上门户紧闭,街巷显得空荡荡的,偶尔可以见到散淡独行的老人一二,嬉戏玩耍的小孩三两。如今书铺街上唯一对外开放同印书业有关的场所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浒湾分馆,由谢氏旧学山房的遗址改建而成,馆内有介绍展板和物品陈列,介绍木刻印书行业历史兴衰,展示木刻雕版、印书工具、古籍等。

永镇禅林观音阁

城门洞

观音阁

因为浒湾商业兴盛必然有许多商贩要祈求四方神灵护佑。据史料记载,浒湾曾有过财神庙、关帝庙、三官殿、三圣殿、万寿宫等诸多庙堂。在浒湾城门洞上仍保存一座永镇禅林观音阁,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为当时浒弯街上众多庙堂的唯一留存见证。

通和兴

三姑巷

三姑巷

三十六都四图漕仓

三十六都四图漕仓

漕米执照

清同治九年版《金溪县志》载:”浒湾名金冠里,明初无市,惟古竹街有之,后以舟楫辐辏,市遂集于此。嗣设府幕一员,商贾不胜其扰,市肆肃然。明万历间知县丁天毓请于抚按,撤去专官,按肆量派税,有定额,商集如故。“在浒湾除了木刻印书行业有关的遗存之外,还有诸如通和典、义祥发、老码头、漕仓遗址,以及曾经浒湾烟花柳巷之地三姑巷、烟馆等历史遗迹,它们都是随印书业繁荣应运而生的吃喝玩乐配套服务业。在这些历史遗迹中尤其是漕仓遗址最为难得,漕仓是漕运的衍生物,在古代陆地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漕运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水道调运全国各地粮食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目前在江西仅发现了两处漕仓遗址,一处在奉新,名为归德乡循陆甲漕仓,另一处则是浒湾的三十六都四图漕仓。

五百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知浒湾还能否重现昨日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