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五年国考的考查情况来看,提出对策题考查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13年之后,国考不再单独考查提出对策题,而是与其他要素结合考查。比如,提出对策一般会以下面这几种出题形式出现:归纳概括题中要求归纳相关对策、综合分析题最后一步往往也会涉及到提出对策、贯彻执行题当中建议书就是很典型的提出对策题,在最后申发论述大作文中常常会针对前文谈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虽然没有单独考查提出对策题但并非完全不考,该部分仍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那么针对该种题型,有哪些方法技巧可供借鉴呢?在这里,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在作答时肯定是围绕着原材料进行挖掘,而材料中所隐含的对策一般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直接对策,即可以从给定材料直接提炼获取,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难度系数并不高。大家可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
重点关注给定材料中的出现的标志性词,比如:应该、需要、采取、对策、办法、建议、措施等;
关注权威词,比如:某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指出、某领导/主任/负责人强调等;
关注相关国家政策,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国家政策文件后面一般给出相关的做法,我们的对策也可以从中提炼获得。
此外,引导直接对策的关键词不止上述几个,有些材料语句的表达会比较隐晦,需要在对题干以及材料深入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提炼得出。在考试作答时,也可以关注一些动宾(动词+宾语)表达结构的语句,比如:创新党建工作机制、鼓励相关企业采取科学的商业模式等。
2、间接对策,即无法从给定材料中直接提炼获取,需要对材料中反映的相关问题等进行反推获得,主要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入手:
由原因反推对策,例如:“旅游乱象频发主要原因是因为违法成本低”,我们就可以根据原因反推出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的对策;
由经验教训推对策,例如:“英法两国针对供水和水污染问题,通过立法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统一到以流域为单元的进行综合性集中管理”,那么我们便可以借鉴英法两国的做法,针对国内供水和水污染问题,通过立法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统一到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性集中管理。
我们在做对策类题目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材料中引导对策的句子的标志性词汇,还需要将问题及原因做好标记,确保要点写全。
1、针对性。在提出对策题型中,针对性是指对策应是针对相关问题而提出的,并且提出的对策还要符合相应的作答身份。因此,在确定了作答要点的情况下还需回过头来看看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否全部都得到解决,这样做才能有效避免要点内容发生遗漏。
2、可操作性。我们提出的对策要具体可操作,不能只是简单的泛泛而谈。
例如: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政府针对民众通过修建、共享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
在上面两个例子当中,显然的可操作性更强,它是按照“主体+客体+方式+内容+目的”的形式进行书写的,这种五要素齐全的主要是针对间接对策,直接对策在材料中已经把主体、客体包括目的都说得很明白了,我们的答案只需写出方式和内容这两点。
3、可行性。提出的对策应符合:不能与现有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相违背;要符合我国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权益;采用的对策要在现实中存在并且能够实施的;尽量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将事情办好。
小结:对策类题目在掌握了相关的做题技巧之后,还要结合真题进行实战演练,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考场上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文为申论一点通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微信公众号(ID:shenlun1dt)。
点击文末链接,查看更多申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