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医疗费用的疾病。《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指出,我国至少有近7000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
得了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往往到骨头受伤断裂或者骨折时才会发现。此时,骨质疏松早已悄悄的夺取了我们的骨骼健康。
一旦出现了骨质疏松,就等于给身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骨质疏松的信号
注意生活中骨质疏松的信号,摔跤骨折了,再发现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01
骨质疏松的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年轻人也可见。
02
中老年人出现驼背,身高缩短,也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骨质疏松的病因
骨质疏松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原发性的,包括先天性的骨质疏松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另一种是继发性的,比方说由一些内分泌疾病、妊娠哺乳、营养不良、肾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一些女孩子过分减肥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30岁左右人的骨量是一生中的最高峰,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妇女平均每年平均丢失骨量3%~5%,妇女骨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 的30%~40%,男性丢失20%~30%。
因此峰值骨量就比如同人体内的“骨银行”,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相当于在“银行”中 的“储蓄”越多,可供人们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
所以,现代观点表明,从儿童开始就要开始尽可能的丰富钙质摄取和储备。足够的骨量储备和终生对骨骼的保护,才能让你晚年无忧。
有关骨质疏松的三大误区
大家都知道,骨质疏松是身体的钙不足的原因,因此很多朋友认为骨质疏松补钙就可以了,其实这样就陷入了治疗的误区,补钙固然重要,还要正确治疗骨质疏松症,接下来介绍有关骨质疏松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
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治骨质疏松不辩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也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老人健康。
得了骨质疏松怎么办?给你四条建议
1
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
人体皮肤经受阳光照射,能自身合成制造维生素D。日本的研究表明,每天暴露在太阳下20分钟,由裸露的面部和双手皮肤产生的维生素D就可以满足人体一天的需要量。
所以,老人应经常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还令老人心情愉悦。即便对因行动不便而坐轮椅的高龄老人,也应每天定时到室外,不能忽视晒太阳。
2
适当运动,增强体魄
运动对老人延缓骨密度降低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运动还有助于增强人的肌力、提高关节灵活性和机体的反应性,能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老人因跌倒发生骨折的风险。
因此老人应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平地走路、跳舞、做体操、走模特步、游泳等运动方式。
3
定期体检,检测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发生的。所以,必须强调:老人千万不要靠自我感觉(如腰背痛)发现本病,更不要待发生骨折时才去医院诊治,因为发生了骨折,不只后果严重,还意味着骨质疏松已经相当严重。因此,老人应定期看医生做体检,通过仪器检测骨密度。
4
膳食补充,提早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越早预防,效果越好。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管年龄几何,尤其是属于高危人群的老人,无论有无症状,无论骨密度多少,都应当重视从膳食摄取足够量的矿物质钙。老人在任何时候采取防控骨质疏松症的措施,都为时不晚。
来源: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骨质疏松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骨事一点通《关于骨质疏松的3个误区与4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