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通讯员具有身在本行业、本单位的贴近性优势,许多时候既是新闻的记录者又是亲历者,只要善于发掘新闻线索、善于采访沟通与应变、善于整理与运用素材、善于提炼精华写精品,就一定能做好新闻报道。
一、留心处处皆新闻——善于发掘新闻线索
日常与通讯员交流时,发现大部分基层通讯员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每天重复着常规性的工作,平平淡淡,所遇到的都是凡人凡事,感到无内容可报道。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通讯员新闻敏感性不够,缺乏发现和获得新闻线索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新闻信息不灵通。能不能发现新闻,取决于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性。因此,通讯员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前提。
通讯员要充分利用自己对地方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有利条件,做新闻有心人,在与各方人士拉家常时注意捕捉新闻线索,要学会“伯乐相马”,切忌“按图索骥”,只要做到腿勤常跑、耳勤常听、眼勤常看、口勤常问、手勤常记、脑勤常思,就会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发现和获得新闻线索。
二、随机应变自从容——善于在沟通中深入挖掘
采访进行时,重要的问题可以拆开问,越细致越好,要不厌其细,如果问不到,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对于我们渴望知道,或对方已经说了,但没说清楚的细节,一定要继续问,还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反复提问,或者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几分钟后再问一次,这样不但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还能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或隐瞒。采访者不是法官和律师,不可能进入审问和质问状态,采访的目的是获得信息,而不是把对方问倒甚至让对方难堪,所以同一问题换个相关人士采访也是不错的选择。
从实践来看,好的采访千差万别,不成功的采访大多是从“蠢问题”开始的、因此,在人物采访中要避免三类“蠢问题”:基础信息、重复提问、兜兜转转。在采访过程中,择机提问,尽量避免一上来就“单刀直入”。对于事件,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发生,人物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观点,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是否经过验证,怎么看待不同的声音。
三、吹去泥沙始见金——善于整理与运用素材
对采访素材的整理,亦即对处于芜杂、凌乱状态的原始材料进行相应的处理使之变得有序,一可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能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理顺写作思路,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采访完毕,反复倾听、整理采访录音,一字一句将录音变成文字,再现被采访对象的复述,容易分析判断出被采访对象复述事实中的虚实。通常一小时的采访大概能整理出三千字左右,然后再做上小标题,小标题越细越好,整理采访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沙里淘金。
对采访素材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对整个新闻采访活动、采访题材进行总体运筹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对采访录音和采访笔记进行加工的同时,我们的新闻写作思路也逐步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可按照素材分析提炼出的逻辑主线形成提纲草稿,然后根据这一提纲将编号的笔记内容标注其侧,其写作过程其实就是提纲的进一步细化和展开。
四、文章不写一句空——善于提炼精华写好稿
宣传报道工作成效的高低不是单纯从报道的数量与篇幅上来衡量的,还得要讲究宣传与报道的质量与传播效果,发表真正有影响的作品,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
要遵循新闻写作原则。在写作过程中,要力争做到“准、快、短、活”。“准”即对所写的稿件内容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快”即讲究时效、动作快,力争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消息成文上传;“短”即不搞长篇大论,以精炼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把亮点、特点写出来;“活”即要用生动的语言,尤其对现场新闻要多用描写的手法来表现。
要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概括事实,精选事例,再现场景,对比衬托,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要拟好标题突出主要内容。另外,还要注重新闻角度,从可报道的题材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达,把新闻写透写深又写活,使广大读者喜欢看。新闻语言忌空洞、忌混乱、忌语病、忌含糊、忌堆砌、忌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