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说第6期
本来不想凑热闹的,结果看到各种阿胶的文后决定还是凑一凑,感慨导演还是太年轻,明明不想蹭热度,后来看到各种没谱的文之后又憋不住想吐槽几句,于是又加入了蹭热度大军,我前老板美其名曰说我这叫矫情~算了,咱就堂而皇之的蹭蹭这波热度。
第一个问题——阿胶暴雷的真凶是啥?
导演不认为阿胶存在什么高超的财技,不是通过什么报表粉饰来欺骗投资者的套路,只不过顺着财务指标也确实可以发现阿胶存在的问题而已。另一方面,导演也不认为阿胶收智商税有多令人愤慨,没了阿胶,还有这个胶那个胶来收我国国民的智商税,不是么?收就收吧,没必要这么大戾气,导演不认为秦玉峰是什么人神共愤的骗子。有人说阿胶是过度提价,透支了市场份额造成的暴雷,导演表示研究下来也不全如此。
言归正传,分析阿胶要先说一下消费类的公司一般有什么固定分析套路。各类商业模式存在各自的特点,消费算是其中一个大类,总结起来还是有价值的。越是规模大的消费品公司,其几个关键指标所代表的信息就越重要。先来感受一下东阿阿胶的业绩总体情况:
2009-2018这10年里,东阿阿胶的营收接近翻了4倍,利润翻了5倍,白马股名不宣传。再来看一下消费品公司最重要的指标ROE,画风是这样的:
消费品类的公司由于周期性比其他行业更弱,因此往往我们通过ROE的变化来观测公司业务发展情况是比较常规的操作手法(其他行业慎用,消费品真香)。相比于其他行业,消费品公司的ROE波动反应到经营上会更敏感,一个好的消费品公司,其ROE首先数值上就会比较高,且一般不会连续或突然下跌,即便是下降,也会在达到合理水平后开始逐渐震荡回升。这是消费品属性所决定的,当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后,由于终端消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且也因为下游客户极度分散,因此业绩一旦达到某个高度,则很难下滑,反映到指标上,不仅仅是收入和利润的上行,更是ROE的稳定或上行(ROE的上行意味着龙头市场份额的提升带来的红利)。而东阿阿胶的ROE就比较尴尬了,明明营收和利润都在涨,但是ROE自2011年的峰值以来,就一直在单边往下走。当然了,我们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ROE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是合理的,但是连续下降了8年这个多少有点说不过去。这个端倪在2014年其实就比较明显了,ROE连续下降3年的消费品龙头公司其实在A股里也不多见。光这一个数据其实就可以说明阿胶暴雷的问题,一个ROE可以连跌8年的消费品公司,不暴雷反倒不合理。
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疑问,为什么导演用阿胶和消费品公司比,不和医药公司比。我认为阿胶这种产品与其说是药品,不如说是消费品,或者说,是保健品(消费品的一种)。如果阿胶可以定义成药品,那起码要治疗某种病,比如恒瑞的阿帕替尼是治胃癌的、云南白药是治外伤的,然而阿胶的功效是啥?补血养颜?确实有人这么认为,然而补血养颜本身也不能说是病,算是体虚,其次阿胶的功效到底有多少至少是没有被证实的。因此把阿胶定义成消费品,合理。
接下来看对比图,就会发现问题了。东阿阿胶的ROE从2011年峰值开始一路下跌,然而各行业的龙头消费品公司,至少这10年里没有单边下跌的,数据上看,保持住某一个水平线起码难度不大,那为啥阿胶就能连跌8年?这就要把ROE拆开来看了。
财务分析里有个比较知名的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同时也是拆解ROE的方法——杜邦分析。公式如下:
杜邦分析讲的是,任何一个公司的业绩来源都有3个来源,即利润率、销售量和投入资源的杠杆水平,分别用上面公式里的一个分数来代表。
先来看杠杆水平,作为一个消费品公司,杠杆水平的上涨绝对是一件丢人的事,这几年阿胶的权益乘数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下,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可以理解成没变化,显然问题不在这里。
然后是看销量。东阿阿胶的总资产周转率总体是在下降的,不过这倒是也能接受。公司在2006年到2018年秦玉峰上任的12年里,产品价格一共提价了18次,出厂价从160元/公斤涨至3858元/公斤,涨幅为23倍,资产周转率这点程度的下滑可以理解。
最后看利润率,就有种找到真凶的感觉了。利润率自2011年到达峰值以来,居然一路下滑!上面我们刚说到,公司12年里提价了18次,出厂价涨了23倍,那怎么这利润率就没上去呢?一般来说,利润率上不来,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产品提价,但是费用跟着上涨,导致利润率下降,一般这种费用是销售费用,说白了就是涨价的钱都去打广告做推销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证明产品提价效果其实是一种幻觉,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只能通过大量投入资源去推广维系业务发展。 这种玩法能否长期持续,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证实的例子,而反向例子倒是有不少。
另一种是生产成本的上升压榨了利润空间。对于阿胶来说,主要的成本就是驴皮,而驴皮的价格确实涨了很多。资料显示,2000年驴皮的价格不足100元一张,而2018年约为3000元一张。目前东阿阿胶的出厂价3800元/公斤。这里有这么个数据,一头驴的整驴皮为3.5-4公斤,而平均2公斤驴皮可以制作1公斤阿胶,也就是说一头驴约等于2公斤阿胶,即每公斤阿胶的驴皮成本在1500元左右。算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出厂价3800确实也不是那么说不过去。所以,东阿阿胶的问题主要还是成本端的问题,当然营销费用提高也有一部分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继续深入来到上游——毛驴养殖。由于驴和猪牛羊不一样,驴早年属于役用工具,并不是养殖用的肉用牲畜,因此本来也没有开发规模化养殖这个产业。谈到规模化养驴,农民的反应就是效益低,风险高。受此影响,我国的毛驴存栏量一年不如一年,从 2000 年的 922 万头下滑到 2015 年的 542 万头,为什么毛驴规模化养殖效益低?有这么几点原因:
1、毛驴的生长周期长
2、毛驴的出肉率低
3、毛驴繁殖率低
4、养驴的技术难度更高,养驴更累
5、驴肉、驴奶价格偏低,驴皮价格一路走高
6、规模化养驴投资大。
(不展开了,详细介绍网上有很多)
虽然驴的全身都是宝,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加上固有观念的影响,愿意养驴的农民还是少。早年东阿阿胶曾尝试自己养驴,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后来才和地方农民合作养殖,再后来开始大量进口驴皮,才算是把原料产能逐步抬了上来。
毛驴的效益主要来自于3个产品,驴皮、驴肉、驴奶。这3种产品里,由于东阿阿胶把驴皮价格强行拉了上来,才使得驴养殖整体的效益在近几年到了一个可观的高度上,但说白了就是驴皮贵,驴肉和驴奶还是很便宜,养驴的收益基本全来自于驴皮,如果驴皮价格跌了,农民很会亏的很惨,而驴皮价格这个涨法,让农民没法不害怕。农民很难受,驴皮的价格在涨,农民对驴皮价格走势的担忧,加上规模化养驴的投入很大(大概在几百万上下),即便是现在,大刀阔斧搞驴养殖的农户也不多,风险过高。
上游的问题基本就是这样,下游的问题其实也不小。阿胶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根据人民日报之前的报道和诸多科学家的揭秘,阿胶其实就是水煮驴皮,属于胶原蛋白,功效就是针对体虚的人补血,顺带有一些养颜功效。然而论养颜,吃驴皮不一定比吃猪蹄好使(满满的胶原蛋白和味蕾的满足感。。),论补血,可替代的药品就更多了,论蛋白质,鸡蛋的蛋白质也比驴皮优质不少,所以从科学角度看阿胶的市场前景一点都不明朗。但是凭借阿胶多年的品牌宣传,造就了这个品牌的智商税价值。须知女人在某些事情面前的智商就是0,比如美容(女侠们饶命)。所以阿胶现在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是切分了交智商税的那部分,再加上一小块高端礼品市场。
再拿茅台和阿胶做个对比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阿胶的困境。首先,阿胶作为一种“药品”,无法让消费者产生成瘾性或刚需;茅台虽然是酒,但是喝了茅台的人会有一大批上瘾,因此茅台的市场空间可以通过这种“瘾”而逐步打开,但是阿胶不行。阿胶可以收割交智商税的消费者群体,同样茅台也可以,在这个角度上消费者给茅台交的智商税恐怕显得更牢靠,甚至很多人认为买茅台都不能算交智商税,人家喝的是面子和寂寞。再有,茅台这个产品具有极强的壁垒,除了茅台酒厂没其他家可以生产出茅台酒,茅台酿酒的粮和水都构成垄断,水是赤水河就那一段位置的水,味道独特。粮是茅台镇当地的高粱,味道也具有地域特性,这些高粱还被茅台垄断收购,因此茅台的产品无法被市场复制;阿胶就不一样了,尽管你说是传统工艺,严控标准,但是光东阿这个地方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地道的阿胶,现在阿胶市场第二的福胶的阿胶产品和东阿阿胶的产品有多大差别?所以,与其说阿胶财务暴雷是财技上的演绎,不如说实际上是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一个市场天花板低、存在较强同质竞争、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功效模糊的高价消费品,业绩可以连续涨这么多年,我倒是挺佩服秦玉峰的,可能换了别人,早在15年就暴雷了,等不到现在。东阿阿胶这个公司连续的提价或许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但是导演认为提价并不是阿胶暴雷最本质的问题,最本质的问题是竞争造成的,即阿胶在市场份额上的防御能力不足,让对手通过促销搞乱了东阿阿胶的市场布局,最终不得不清库存。
第二个问题——未来阿胶会怎么走
许多人还对阿胶有着无比的期待,觉得不久的未来阿胶可以重获辉煌,这些人很多是被套牢了的股民,属于屁股决定脑袋,得出结论恐怕都没有过程,就是自己给自己洗个脑。客观的说,阿胶想回来,很难,即便是长久的未来。
首先,东阿阿胶没法解决阿胶市场天花板的问题。
导演将阿胶的整体消费市场做一个分类,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智商税部分,第二类是保健品部分,第三部分是礼品部分。换句话说,导演认为买阿胶的动机主要是这3类,要么是真觉得阿胶包治百病的二傻妞们,要么是当保健品零食吃(喝着)着玩的,要么就是送人显得高大上的。假设我国未来的国民消费水平保持恒定增速(参考通胀),那么阿胶的整体市场增长除了伴随着宏观国民购买力增长外,就取决于上述三类需求的变化。
对于交智商税的消费者,导演认为总体数量可以保持恒定。总有一批人有钱喜欢交智商税,这没办法,自然规律嘛。这部分人中会存在一批东阿阿胶的粉丝,也会存在一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会对价格敏感性消费者的购买构成负面影响,然而阿胶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几乎不可逆,所以总体来说,如果东阿阿胶不打价格战,那么智商税的消费群体在未来几年会逐渐萎缩。(剔除GNP提升的影响)
当保健品吃着玩的消费者,这部分倒是应该不会有多大变化,同质化竞争对这部分人的消费行为影响有限,本身吃东阿阿胶吃着玩的人,要么是贼有钱的土豪,能承受好几百块钱的零食,要么是真爱吃阿胶的,价格敏感型的这部分人也会找便宜的买,本身也不会去买东阿阿胶。所以这部分本来也不属于东阿阿胶的受众,也不会有什么负面冲击。
送礼的人群,这部分人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多大变化,保持恒定是概率很高的。但是这部分市场份额本身就比较小,所以要拉动东阿阿胶的总体业绩增长,难度太大。
综上,就阿胶系列产品来说,东阿阿胶未来还想来个黄金10年,难度可想而知,唯一的期望就是交智商税的大美妞们来个大爆发,而为了促成这种爆发,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销洗脑。说到这里,也就能明白公司连年报都贴上自己公司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用意了。真是无孔不入的营销。
其次,东阿阿胶没办法解决同质竞争的问题。
东阿阿胶的这个产品差异化太小,毕竟就是水煮驴皮,过去十年东阿阿胶的宣传也是以阿胶这个产品为导向,并没有说自己家的阿胶产品和市场同质产品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且也确实讲不出什么差异来。这就造成了一旦市场中出现同质竞争,会对业内的企业构成巨大的负面冲击,毕竟消费者也不全是二百五,就盯着一家的产品买,看到2个同类产品总要问问这俩有什么区别,然后发现没区别,谁都会买性价比更高的。
导演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阿胶市场的同质化竞争,这玩意确实不像空调、白酒、辣酱、酱油,产品和产品之间差异很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家海天味业愣是把黄豆酱市场做大到吃掉了北方的甜面酱市场,这种情况在阿胶这个细分赛道上基本不可能出现。因此,就品类而言,一个惧怕同质竞争的产品,除非彻底解决,否则东阿阿胶的增长神话就此可以宣告结束了。
多说一句,这种同质竞争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因此未来如果东阿阿胶各种吹嘘可以搞定,可以恢复业绩增长之类的,就是忽悠人,用各种财技掩盖业绩之类的套路。
最后,东阿阿胶难以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
既然阿胶软掉了,那能不能效仿云南白药,推出各种品牌衍生品?云南白药的打法是通过白药这个品牌,推出牙膏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然而导演也很难接受东阿推出其他衍生产品,似乎想通过衍生产品获得新的增长点难度不比赢得同质竞争低多少。
再或者换个思路,通过向驴产业链延伸,做大驴肉、驴奶市场,从而提高上游养驴的积极性,带动驴皮价格下降,从而从成本端做大利润率来完成业绩增长。这个思路导演觉得有点太难为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了,超出了他们能力圈太多,更不现实。
这样的话,阿胶经过此次暴雷,业绩想恢复到原有水平,并且获得长期增长的话,逻辑上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么股价短期回来怎么想都没戏了。长期能回来么?也许也只是存在于遥远的未来了。所谓的阿胶价值回归,导演认为其实是扯淡,更像是洗脑话术,500年前,每个人都信仰天子,觉得皇帝不是人,皇帝的价值无可估量。你现在看看谁还信皇帝那一套?
PS:本文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温柔”的批评指正~HOHO
最后是广告,同名公众号:导演的烟蒂,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