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公众号:导演的烟蒂
——导演说(23)
由于前些日子导演写了海螺水泥、顺丰、宁德等各种公司分析,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咨询我关于其他水泥股、物流股、锂电池的看法,于是有感而发,今天来聊聊低估型价值陷阱。
从价值投资的起源说起
最初的价值投资提出者是格林厄姆,在那个年代,价值投资是股灾和大萧条的伴生品,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导致格雷厄姆的投资几乎全灭,他蛰伏了五年,出版了跨时代的《证券分析》,其核心思想其实就两个单词:BUY CHEAP.因为他不想再亏钱了,所以他的出价无比吝啬。他推崇的是烟蒂投资法。所谓烟蒂就是烟屁股的意思,为什么叫烟屁股?因为烟蒂虽然生霉、泛黄、蜷曲、令人作呕,但只要能抽上免费的一口,这就是极高的价值。
具体来说,格林厄姆的赚钱方法是,通过显著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后行使股东权利拆分资产,再将有价值的资产卖出(合理价格),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当然,也有另外一种逻辑,即同样是远低于净资产价格购买股票,后等待价格回升至合理后卖出。无论哪一种,都存在一个显著的逻辑——优质的变现渠道。这里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拆分资产的办法,毕竟另一种持有至合理的方法存在时间和波动上的不确定性,不过由于购买价格极低,因此安全边际足够,持股人的心态倒是不至于爆炸,因此获利总体来说难度不大。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大萧条几乎不存在复制的可能,再也没有重演过,因此,股票资产的价格也再也没有回到过当时那个极度低估的水平上。尽管全球股市范围来看,部分区域也在经历暴乱、战争等问题,但终归在绝望情绪的较量上,比不上当时的美国。这种烟屁股的投资方法,可以使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价格与质地的三种关系
或许是这种早期价值投资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即便是现在,绝大部分投资人也会陷入一种极端的思考模式里——极度追求低价,我们圈里称为"价值陷阱"。实务中,有太多的人喜欢讲股票价格低估,因此重仓买入等待价值回归,可是在导演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对于价值投资的误读,属于典型的价值陷阱。
在衡量低估的股票时,公司的质地和股票的价格实际上存在3种不同的情景。
情景一:追求极致低估、忽略公司质地
这种做法是最典型的价值陷阱,但却被绝大多数深研基本面的人所使用,也是被广泛认为是价值投资。实际上,即便是早年的巴菲特,也踩过这种玩法的雷。之所以称为雷,巴菲特自己总结的话是,这种公司由于质地不行,因此往往静态上的绝对低估,伴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低估程度会逐渐减少,只不过回归方式是价值向价格靠拢,价值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低。
在现在这个相对成熟的金融大环境里,某个股票能出现明显低估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一旦出现往往就是存在某些问题,最典型的有两种情况。
首先是夕阳产业。朝阳行业的公司,即便是公司本身质地不怎么样,但由于其所属的赛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会引发市场对于其美好未来的无限想象,反应到数字上就是其较高的市盈率倍数。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另一面,是即将永远告别我们的夕阳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公司,会无情的被市场用脚投票,估值倍数经常被按在地板上摩擦。
举个例子。数码相机、拍照手机的兴起将传统胶卷型相机的生存空间彻底杀灭,而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企业——柯达,也正是成为了夕阳产业的排头兵。从2014年起,柯达的境况一年不如一年,尽管还有盈利,但是利润的增长基本是奢望。其股票的市盈率倍数更是低的不像话,甚至常年是在5倍PE上下徘徊。然而尽管如此低估,连年衰退的主营业务最终还是把公司的市值带向了深渊。
柯达PE_BAND:
柯达公司股价走势:
柯达的例子告诉我们,哪怕市盈率已经极度低估,但由于其糟糕的发展前景,最终价值会向价格靠拢,走出越跌越贵的步伐,而如果贪图其价格便宜在任何一个位置买入的投资者,其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几乎完全不成正比,想盈利出来的难度堪比蜀道。
除了夕阳产业外,这种价值陷阱往往也会发生在欺诈公司的身上。举个例子。
信威集团曾经是上证50的一员,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然而,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公司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真的,其财务数据完全不可靠,甚至在其年报里披露的文字部分都没多少是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棍型公司。
信威集团股价走势:
其实,即便是这样的公司,在中国2015年的牛市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毕竟市场傻起来100头牛也拉不住,但从2016年开始,信威的估值就一直特别低。媒体曝出这个公司是雷的时间点是在2018年,2016和2017这两年信威凭借其极低的估值吸引了一大批散户投资者。很可惜的是,这是个假货。
中国有句老话,叫便宜没好货。诚然,这话说的有些绝对,市场中确实偶尔会给出一些便宜的好货,典型的如2008年的伊利,2013年的茅台,2015年的格力。但从比例上看,绝大多数便宜货其质地确实很糟糕,从这个角度上说,市场在很多时候还是有效的。
情景二:追求性价比
市场中有很多人喜欢追求性价比。最典型的比如,海螺水印、新华水泥、上峰水泥买哪个?当然,他们也明白海螺水泥是最好的,但一看股价和走势,又不敢碰了,于是选择了更有"性价比"的上峰水泥或者新华水泥。这些人的观点是,大家都是做水泥的,没什么本质的不同,因此哪个便宜买那个,性价比第一。不仅仅是水泥股、这种情况在银行、保险、券商、物流、电商等等行业也很多见,在大众的认知里,一个行业的不同公司差别并不大!
然而事实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公司,其差距是极其巨大的。就以水泥行业来说,有句行业内流传甚广的话"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为什么是看海螺?而不是新华和上峰?原因很简单,因为海螺的护城河太深,已经由量变引发了质变,和其他的水泥公司是云泥之别。海螺的T型战略,成本控制能力,原料资源储备等等多个方面,经过日积月累的运营,已经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在这种优势的加持下,将会给海螺带来无比巨大的复利效应,因此,水泥公司之间的差距巨大,在海螺面前其他的水泥公司难言有什么竞争力。因此,如果因为价格因素,抛弃已经质变的行业龙头,选择一个平庸公司的话,失去的价值远比得到的实惠多的多。
当然,实际上也不是所有行业都会有这种遥遥领先的绝对龙头存在,存在绝对龙头格局的行业最典型的有白酒(茅台)、水泥(海螺)、空调(格力)、制药(恒瑞)、医疗器械(迈瑞)、酱油(海天)、锂电池(宁德)。。。。实际上,也有很多行业没有明显的龙头,比如银行、券商等等,在没有明显龙头的行业里,追求性价比其实是相当明智的。
情景三:追求优质,等待低估
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既然行业可以被分为两种,即存在绝对龙头的行业和不存在绝对龙头的行业。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既然有绝对龙头,那么就不需要操心选股的问题,因为公司的质地差的太多,买入别的标的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获得的性价比更大,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价格了。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以做生意、创业的角度审视上市公司,而创业和人生有很多相似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磕磕绊绊的破事永远少不了。每个人的一生不说大起大落吧,起起伏伏总是有的,且绝大部分人身边琐碎的破事总是没完没了。对于上市公司,运营过程里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而某些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则会对股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典型的,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奶企股价崩塌式下跌,伊利真是躺着也中枪的典型代表。但是负面事件带来的股价下跌是坏事么?伴随着负面利空的诞生,让伊利这个优质的公司和低估的股价完美的走到了一起,成就了A股市场近10年来最佳的投资机会之一。
实际投资的过程里,我们完全可以先选公司,再等价格,而不是停留在选好了生意,再选公司的层面。伟大的人总是万中无一,伟大的公司也是凤毛菱角,为什么要把我们珍贵的本金配置给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小结
在第三种情况中,往往买入标的之初总是充满争议。然而投资嘛,只要认知的足够深刻,利润的最大来源恰恰是别人的偏见和盲从。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与爱人相处,人生也会变得美好;把有限的资金投放给真正伟大的企业,才能为我们带来财务自由,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