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包子,和披点啥的糖醋鲤鱼——开封旅游美食攻略

2019-12-10   春秋儿絮语


开封商场里卖的彩色山楂糕,据说加了果汁,但真的是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味道,连甜度都会有差别,味道不错


开封的小吃之多,多到请个相声演员表演报菜名,以机关枪的语速,嘚啵一分钟都不待说完的。

什幺小笼灌汤包、鲤鱼焙面、炒凉粉、桶子鸡、杏仁茶、杞县红薯泥、双麻火烧、白记花生糕……就算如我般只去过一次开封的,也能随口报出一串的小吃名。

如果要在里面选一个最知名的,我肯定选开封的小笼包子。原因很简单:流传够广,被“山寨”的够多。

一个“作品”想看它热度够不够,够不够出名,只需要看被“盗版”、“借鉴”的够不够多。此理,在美食上亦可通用。别的地方情况无法统计,但在哈尔滨,“开封包子”可是遍地开花,不管做的地不地道,但是名字一定要打开封的。哪怕外皮是发面的,咬开来见不到汁水,也一定要倔强的说自己是“灌汤包”。


小笼灌汤包的褶还是挺像菊花的花瓣的


开封的小笼灌汤包和南京灌汤包很像,一样是硬面半透明的薄皮,一样是滚烫鲜美的汤汁,和香而不腻的肉馅。只是南京灌汤包是一笼一个的大包,馅料以蟹黄为首,通常口味偏甜一些;而开封的灌汤包做得比较小,如果不怕烫嘴,都可以一口一个的吃,馅料以猪肉为主,口味咸鲜。

做小笼灌汤包最出名的,自然还得说开封的第一楼了。

据说现在开封吃的小笼灌汤包,最初制法是由千年前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当时叫做“灌汤包子”或者“灌浆馒头”。当时东京汴梁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王楼”,所制售的灌汤包名为“山洞梅花包子”,时号“东京第一”。流传到了近代,由“第一楼包子馆”创始人黄继善师傅进行了改良,方有了今日“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 形态优美、吃起来漫口鲜香的小笼灌汤包。

到了每次吃饭都得排队等座的“第一楼”吃饭,我们自然不能只吃灌汤包。按照我们馋人的习惯,还点了一盘桶子鸡、一碟朱仙镇五香豆腐干(豆腐丝)和一大份杏仁茶,都是开封特产名吃。

朱仙镇的五香豆腐丝,我们没吃出什么特别。

杏仁茶分量很足,属于一大桌人吃饭,都能一人分上一碗的分量,味道跟别人家的不大一样,比较像书店街夜市小摊卖的那种,加了青红丝,倒是好看。

桶子鸡肉的偏咸,外皮倒比较好吃,口感弹滑,有嚼劲,很有卤味的感觉。属于下酒上佳,佐饭一般般的菜肴。



其实开封的灌汤包,我倒是更推荐黄家包子的,因为相对人少,而且我更喜欢他家的就餐环境和三鲜灌汤包的味道。在黄家包子,我们还点了本地的名吃红薯泥。本来点这道菜我是有些不情愿的,总觉得红薯泥这玩意既占肚子,又太普通了。结果当然是“真香”!

这个杞县红薯泥相对普通主食的口感,吃起来更像是一道甜点。因为配料有玫瑰、桂花糖和山楂丁等物,酸甜绵软的香气调和了红薯本身的涩滞感,增甜的同时还使红薯略微粗糙的口感红薯泥,吃起来更加细腻了。因为淡淡的酸味,所以这道红薯泥口感又不会太过甜腻,无论是在其他菜中间,换换口味,还是用作饭后甜点,都很合适。



如果说,开封的小笼灌汤包是现在被各地模仿走的,那我觉得“鲤鱼焙面”这道菜,则很可能是由古代的大厨们“借鉴”回来的。

不知道“鲤鱼焙面”里的“焙”你是怎么读的,我是读大白字,把这个字念一声的“pei”(胚)。当然,读“烘焙”的时候我还是念“bei”(备)的,但唯独到了菜名的时候,我习惯读白字。本来我也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这么读了,直到看见有些地方将这道菜写作“鲤鱼披面”才想起来,原来我是把这道菜的名“东北口语化”了。

我们有些东北人会把“披衣服”的“pi”,读作“pei”,这样口语化的读法,会觉得这道菜忽然生动起来。好像一条鱼自己下油锅洗了个澡,出来的时候盘子太凉,于是把旁边的焙面随手披在身上了。

说起来这个鲤鱼焙面的美食传说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本地人为了纪念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用黄河的鲤鱼做了这道菜“鲤鱼焙面”;另一个则是说在1900年左右,慈禧太后在开封逃难时,开封府名厨贡奉了“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心血来潮,说: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于是将“焙面”盖在鱼身上,鲤鱼焙面才由此流传开来。



不管是披黄袍还是盖被子,但糖醋熘鱼本身确是在开封流传已久。据《东京梦华录》所记,它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在汴梁流行开来了。而关于“焙面”,我们也可在文献中至少追溯其历史到明朝时期。

鲤鱼焙面的全程,应该叫做:糖醋熘鲤鱼配焙面。其中糖醋熘鱼的味道很像有名的松鼠桂鱼,均是将鱼打上花刀炸透,然后再浇酸甜汁。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道菜可能是借鉴来的,毕竟人家松鼠桂鱼的传说最早是出在战国时期。

我认为两道菜的区别主要有几点:主料的鱼种类不同、花刀打的不同、松鼠桂鱼更追求炸后的立体形态,糖醋熘鱼不追求,还有最主要的是松鼠桂鱼的浇汁是酸口更重,而糖醋熘鱼的则是偏咸一些。在鱼上,这道鲤鱼焙面跟松鼠桂鱼比,我还真觉得很相似,尤其北方在做松鼠桂鱼的时候,又爱放的盐重些,所以就觉得区别就更小了。

倒是空气感十足、酥脆“焙面”,沾着糖醋熘鱼酸甜汤汁的吃法甚得我心。只可惜焙面少了点,一人一筷子就没有了。如果有肚子,我还真想单独要个焙面沾汤吃。


在开封街边买的小甜食,荸荠和芋头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旅行攻略、故事与各地美食,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