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雕白天更显细节精致,冰灯夜晚更加瑰丽、梦幻
哈尔滨今冬的雪很好。不光次数够多,雪量也够大。
天儿冷是冷了点,但只有空气够清洁、温度够低,被细致雕琢过的冰雪,才能更好保持住精致的细节。
正因如此,最近有不少外地朋友向我这个哈尔滨“土著”打探消息。除了着装、交通、人文和景点,聊的最多的就是:有啥好吃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身边不少长辈第一反应会说:外地来的朋友得吃点“硬”的,领人去吃杀猪菜啊!血肠、酸菜汆白肉,再来个炖肘子什么的。
其实“杀猪菜”在东北算是个待客专用的宴席。来了客人“杀猪宰羊”以肉招待,属于过去食品相对匮乏时流传下来的传统。至少大多数哈尔滨本地人并不会经常吃,甚至很多本地人也吃不太惯那些菜肴。
如果问年龄稍青的人,我们通常第一反应很大概率是:地三鲜、锅包肉,还有烧烤加哈啤。
哈尔滨啤酒曾经是所有哈尔滨人的骄傲。近几年虽然营销方面花样翻新,将哈啤推广向了全国。但换了东家以后,啤酒本身的口味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这也算是本地人的共识。
不过哈啤的“大绿棒子”仍然可以一尝。配上东北的烧烤,绝对算得上是人生一乐。
倒是地三鲜和锅包肉,这两道在哈尔滨看似“家常”、实际非常考验炉灶火候和厨师技艺的东北名菜,如果初到哈尔滨一定要尝试一下。
尤其是这道“锅包肉”。
它不仅在风格普遍“豪放”的咸口东北菜里,以“精致”的酸甜口味独树一帜。而且身上趣事颇多,还一度惹得东三省网友好一番“内讧”。听说,这两年还有专业厨师掺和进来,嚷嚷着它是鲁菜。
锅包肉作为东北菜当之无愧的“扛把子”,还真是“菜”红是非多啊。
上图的锅包肉用得是哈尔滨比较典型的本土配料,葱姜蒜加上胡萝卜丝和香菜
|“正宗”之争
现在在东北市面上的锅包肉,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以糖醋“烹汁”。裹糊炸好的肉片外表焦脆金黄,下锅沾上晶莹剔透的“琉璃汁”,最后再用配料加以点缀。
这种做法酥皮薄脆,最好是现做现吃,才能感受到最佳口感和风味,不宜久存。
另外一种,是以番茄酱“熘汁”。肉片外要裹上较厚的面粉,将其下锅炸到外酥里嫩,然后再下锅均匀的裹上一层的番茄酱。
这种做法不仅看起来颜色鲜艳,而且在桌上放久一点也不会变味。
前一种,是黑龙江锅包肉的普遍做法,后一种则是辽宁比较常见。至于吉林,这两种做法同时存在,地区不同普遍做法也不同。
但就是因为相邻地区同时有两种不同做法,而这两种做法又都是经过岁月流传的“老式”做法,所以才有了“谁家才是正宗锅包肉”的争论。
其实事情也并不复杂,要想知道谁的“血统纯正”,看“源头”自然就能知道了。
辽宁的番茄酱汁锅包肉
|锅包肉的“前世今生”
既然要说“出身”,自然就不得不提到锅包肉的创始人、“滨江膳祖”、“郑一品”——郑兴文。
这位出身清朝末年京都茶商世家的“大少爷”,“不务正业”热爱厨艺。且为厨生涯精彩,算得上是位传奇人物。
1907年,作为厨师已有名气的郑兴文,经举荐到了哈尔滨的滨江关道衙门,担任“膳长”。
当时的哈尔滨,因为1898年左右中东铁路的修建,已经成为了北方重镇,因此道台府经常需要宴请外国宾客。
郑兴文则根据外国人喜欢甜酸口味的特点,将原来咸鲜口的“焦烧肉条”加以改良,以西餐的方式加入水果,并且“烹”以中式特色的糖醋汁,最终使这道“中西汇聚”的菜肴广受外宾好评。
“锅爆肉”就此产生。而今读作“锅包肉”,则是因为当时外宾的口音问题,往往会将“爆”字读白,导致菜名在实际流传过程中与最初产生了差异。
所以糖醋汁的锅包肉,属于“正宗”做法,并且最初创造于哈尔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加番茄酱的锅包肉就是“异端”了么?
您别急啊,听我继续往下说。
1911年,清政府在奉天(也就是今日的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会议期间,由郑兴文出任总厨。
郑兴文在会议期间发现,上桌久了的锅包肉,会因为酸味流失、炸肉不再酥脆,原始风味流失,最终变得不受欢迎。所以他再次将锅包肉的做法进行改良:在调汁里加入番茄酱,并且将“烹汁”改为“熘汁”,以此保持长时间存放而风味不便。
就如同糖醋汁的锅包肉一样,研究会结束后,番茄酱版锅包肉也在奉天大小饭馆里迅速风靡起来,并且流传至今。
所以说,关于锅包肉谁家正宗的内讧,也真的只是场“内讧”。
两种做法的锅包肉,本来就是“同胞兄弟”。如果非要论个长短,也无非就是哪个略微“年长”而已。但是谁都不存在“出身不正”的问题。
黄桃锅包肉,照相时曝光有问题,而且炸肉的“糊”有些厚了,所以肉看上去颜色不够鲜艳
|细节是吃货的执着
其实即便是哈尔滨本地,糖醋汁的锅包肉也会有一些区别。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区别,也会使口味上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比如说,各家锅包肉的配料会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标准的配菜是:蒜末、葱丝和姜丝,做好后会放些胡萝卜丝和香菜做点缀。但也有只放葱姜蒜的,具体还要看店家各自的习惯。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放胡萝卜丝的。因为新鲜的胡萝卜细丝,最终会被糖醋汁沾在锅包肉上,咀嚼期间会为锅包肉增添另外一番蔬菜的爽脆。而且纤细的生胡萝卜,在微微受热后,会为肉增加另一重鲜甜。
香菜也是锦上添花,但与我而言却不如胡萝卜丝重要。
近几年有些店家开始“复古”。做锅包肉时,不放葱姜蒜而用黄桃等水果罐头。吃过几次这种做法的锅包肉后,再让我吃我是拒绝的。
因为太甜了,而且味道层次不够丰富、没有“灵魂”。
没错,不管是加糖醋汁还是番茄酱,不够酸的锅包肉是没有灵魂的!
之所以说“复古”,是因为最终定型的“第一版”糖醋汁版锅包肉,为了应和外宾口味,配料去掉了葱姜蒜,改水果味主,十分洋气。后来郑兴文本家在哈尔滨开了饭店,为了更适合国民口味,又将锅包肉里的水果改换回了葱姜蒜等物。
可无论哪种配料,“酸”对于锅包肉的口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就不会有为了让酸味不会挥发的番茄酱版的锅包肉了。
而且事实也证明,哈尔滨本土最受欢迎的“地道”锅包肉,还是加了葱姜蒜、味道更加丰富、咸甜酸分明的那一种。
道外北七道街附近的风味包子王家的锅包肉很正宗,但是去得趁早,只有中午才能吃到,而且限份
地道的哈尔滨锅包肉,要选用优质的里脊肉,肉要切得薄厚合适。太薄没有肉汁,肉会柴,太厚则不容易炸透。
面糊也一定要调得浓淡合适。既要保证厚到能完全包裹住肉片,保证鲜美的肉汁不会流失,又要能薄薄的贴在肉上、不抢肉味。
芡汁里的醋一定要用白醋,这样酸味才够突出。而且芡汁要调成“玻璃芡”,不浓不淡,沾在炸肉外晶莹漂亮、又不能厚到把炸肉捂的太软。
一盘合格的糖醋汁锅包肉,不仅要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面壳酥脆、肉嫩有汁。而且刚出锅的锅包肉,甫一入口,还能感到醋味微微冲鼻,酸甜十分开胃。
哈尔滨的锅包肉不怕您不喜欢,就怕您吃的不正宗。
其实相对正宗的也不难找,不用非去星级大饭店。只要到老道外,随便找个年头开的够久、厨子在哈尔滨年头够多的小饭馆,店面看起来不用太光鲜、破破烂烂也不要紧,这样的店,但凡能做锅包肉的,味道都不差。
|在东北,你见过四个幌的饭店么?
在哈尔滨只要一说“锅包肉”,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家本地老字号:“老厨家”饭店。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郑兴文本家在哈尔滨开的饭店。
如今的“老厨家”已经传到第四代。哈尔滨分号颇多,名声也响亮。就味道而言,大多菜都不错。但可能是分店对于厨师的菜品把控不同,所以做锅包肉的水平也并不是很稳定,往往糊都有点厚。
“老厨家”的第二代掌门、郑兴文的儿子:郑义林,在我们哈尔滨本地有个流传广泛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哈尔滨的小伙伴都听说过,而且还因为其戏剧性被改编到《闯关东》中。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是在十多年前,道外南十六道街的一家小饭馆里吃饭的时候。当时讲故事的大爷并没说具体年份,而且年深日久,我也不记得人名和店名了。最近查资料的时候看见了“油炸冰棍”的故事,才把当年的故事和实际人物对上号。
东北城市里已经很少见打这种幌子的饭店了
起因好像是说起当时那家饭店门前的幌子,有些破了……
以前没有霓虹灯牌,大多数饭店都在门前高处挂个幌子,来告诉来往行人此处有饭店正在营业。
模样是顶端一个大圆盘,做得很大,下面挂上长长的穗子、迎风招展,时间一长就有些打绺。形状像是灯笼穗,过去用的也是类似灯笼穗的材料,后来换成了塑料的。汉族开的饭馆都是鲜红的颜色,十分醒目。
可能是出于市容和安全等原因考虑,我也有十来年没在哈尔滨见过这种东西了。
在过去的东北,门口打几个幌有很大讲究。
最少一个,最多四个,幌子越多说明本事越大。
通常小饭店也就打俩,门口敢打四个幌的通常都是大饭店。因为打四个幌就是在告诉大家,这家饭店客人点什么菜就有什么菜。
要是客人点的菜你做不了,那你就不能在门口打四个幌子,必须当场摘一个。而且这幌子要是摘了,对饭店名声的损失可不小,必然会影响生意。
在很多年以前,哈尔滨的道外六道街有一家门口挂四个幌的“厚德福”大饭店。这家饭店实力雄厚,稳居哈阜“四大饭店之一”多年。
1938年左右的时候,因为日伪的限购令,缺乏原料的“老厨家”只能暂时停业,郑义林也到了“厚德福”做厨师。
有个冬天,跑堂的一句“我们这点啥有啥”把一位客人得罪了,客人就指着外面屋檐下挂的冰溜子,故意为难,说要吃拔丝冰溜子。
拔丝的做法在当时的哈尔滨流传得很广,但是谁都知道冰遇热就化了。就算上锅做了,很可能最后端桌的就是一盘子冰水。如此一来就不能叫“拔丝冰溜子”,既然做不出来,门口的幌就得摘了。
还好当时郑义林急智,同时架起两口锅,一手炸裹上面粉的冰溜子、一手熬糖,同时操作。将炸好的冰溜子迅速裹匀熬好的糖液上桌。
迅速过油炸熟的面粉反而为冰提供了一层“保温”的外衣,所以上桌时,外面是热气腾腾的拔丝和面衣,里面的冰也还未融化很多。
后来郑义林又在此基础上改良,将“冰溜子”换成了哈尔滨的马递尔冰棍,而且不再挂浆,变成了现在有名的特色甜点:油炸冰棍。
如今与“油炸冰棍”相似的“油炸冰淇淋”,在东北很多地区都能尝到,这也是郑氏父子除了锅包肉之外,对哈尔滨美食做的又一大贡献。
最后,推荐几家我个人认为锅包肉做得不错的店:
1.老厨家:锅包肉发明人直系传承人的店,大多数菜味道都很不错,哈尔滨分店很多。
2.张包铺:道外中华巴洛克店。锅包肉炸的较干,但本地也有专门爱这口的。这家排骨包子也是一绝。
3.国营开封罐汤包:道里区西九道街。也属于肉和糊都比较薄,更酥脆的那种。
4.风味包子王:道外区富锦街,近北七道街。锅包肉外还推荐这家软炸鲜蘑。营业时间通常到中午十二点左右,东西卖完就收。
5.春饼小吃:道外区钱塘街黑航住宅六号楼。不卖春饼,不管是锅包肉还是其他东北菜都非常地道,价格也非常良心。但是只有中午营业,营业时间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门口永远排队,通常需要排一小时左右。餐厅只收现金,不能喝酒。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视台.中东铁路:第三集、第五集,2013
(2) 《龙江三纪》.哈尔滨:杨宾等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 《黑龙江外记》.哈尔滨:西清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 《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龙江老字号老厨家“锅包肉"的食文化解析:朱桂凤,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2016
(5) 老厨家门店墙面招贴故事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旅行攻略、故事与各地美食,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