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俯望
丛台俯望,遥想没有高楼大厦的年月,这个角度多么令人心潮澎湃
“……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
闲从博陵游,畅饮雪朝酲。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
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我记得在邯郸的博物馆里,曾经听导游这样形容邯郸的历史悠久:在邯郸,从地下两脚就能踢出个文物来;三句话,就能带出个成语典故来;随便抓一把泥土,也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汗液……
虽然这是一段“有味道”的导游词,但也的确十分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邯郸的历史景点密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您在市区随便经过的公园,里面可能就有“古迹”。而且还是历史千年起步的那种。
(丛台公园)
您知道牌匾上的“丛台”两个字是什么字体么?
丛台公园从外面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公园”。
不收门票,也没有特殊的提示。虽然大门建得古色古香,但也只让人觉得邯郸的市政建设实在不错,并没有旁的想法。
唯一是匾额上的字体有些特别,几天里我们经过了数次,也没完全猜对前两个字是什么。
发现它是重要景点,居然还是因为家人晨间遛弯,转到了公园里的“丛台”景点附近、看见了碑林,才知道赵武灵王的丛台就在这里。
|战国七雄赵国之强,由它为证
说起丛台,就必须要提他的始建人: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武灵王刚刚“接手”时的赵国,国势比较衰弱。
除了经常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边境时不时还会遭到匈奴和林胡等外族的侵扰,就连中山国那样的小国也敢来“蹭拳”。
但是经常打不赢的赵国,只能“任人欺凌”。
武灵王继位后,励精图治,亲自上战场指挥作战,打算找到富国强兵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最终决定以“着胡服,习骑射”的方法,取长补短,对赵国的军事方面进行改革。
虽然由于“胡服骑射”等同于“移风易俗”,受到了以公子成为代表的一干守旧大臣的反对、一时间在民间难以推行。但武灵王改革之心坚毅无比。
先是亲自上门劝服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臣、老将,然后又“以身作则”,率先习骑射、并着胡服会见群臣,让臣民看见自己的决心。
最终在武灵王软硬兼施之下,胡服骑射的策略顺利推行,使得军事能力和国民生产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后来不仅打败了让赵国“不胜其扰”的中山,还将原来的疆域向北扩展了上千里。
为了检阅军队,武灵王在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建了丛台。除了军事之用,也可在其上宴乐赏舞。
在先秦时期,夯土筑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建筑形式。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不仅具有防水、阅兵、宴会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君王权势的象征。
除了丛台,当时著名的“台”,有齐国桓公台、秦国章台和楚国的章华台等等。
而“丛台”之所以称之为“丛”,是因为最初的丛台,由许多高台连接、垒列而成。
据记载,当时的丛台上还建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等诸景。当年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
丛台也因此闻名列国,成为赵国鼎盛的象征之一。
此事还有李白的《明堂赋》为证:“岂比夫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
远处的亭阁就是丛台,冬日薄雾下的丛台公园意境古朴幽静
|历经沧桑,风流未改
正因丛台当年的风姿,这里也成了古今文人学士的登高怀古的“热门景点”。
除了前文提到的诗仙李白。远有白居易、贺铸和乾隆皇帝等古代名士提笔作诗,近有大才子郭沫若为丛台挥毫留墨。
只可惜,哪怕是唐人李白,都不曾见过当年的丛台。
据记载,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曾率大军攻破邯郸,城廓被夷为平地,丛台自然也难于幸免;
西汉时期,诸侯王赵王曾在邯郸宫城以东,重新修建过丛台。而在汉高后吕雉元年,丛台又失火了……
仅据《邯郸县志》记载,从明代中叶至中华民国,短短四百多年间,丛台就频繁受害,重修了十余次。
明嘉靖十三年,丛台上增建据胜亭,取防御者占据此地即可取得胜利的意思。同时建武灵宫/馆,并添置碑刻,使丛台焕然一新。现在的格局与此次修缮之后大致相同。
明嘉靖二十年与清康熙十年各重修一次。
清乾隆十五年,曾在丛台建行宫,大修。
清道光四年,遭遇火灾,台上建筑被烧尽,只剩几根木椽。
清道光十年,邯郸地震,丛台塌成一片瓦砾。
现在的丛台,与当年相比只存一台,是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
(石刻)
中华民国十一年和二十年,各经历一次重修,武灵馆改建后称:武灵旧馆,并增建回澜亭。
到了1937年,日本军侵占邯郸,丛台曾被当作日本人的据点,遭到大肆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以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被修建。
如今我们看到的丛台,其实已经“面目全非”。
有趣的是,如果你登过丛台,就会感觉到:虽然它“命途多舛”,但历经沧桑之后,仍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是新还旧,那些木橼、砖石无一是“它”,又无一不是“它”。
|二十年前的物价
现在的丛台,为双层高台建筑。进门壁上嵌的“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展示了丛台地理形态。
丛台高约七米,东西长约五点九米,南北宽二十二米,向南突出一段长五十米、宽十米。
北有武灵馆,内展赵武灵王相关内容;馆东是如意轩,观前有回澜亭。
从东面门楼向南沿街而上,可达台顶,见据胜亭。
(武灵丛台拱门)
丛台北侧,有历代书法家撰书的碑林,和一座为了纪念赵国三忠、四贤的七贤祠。
里面的塑像,有“赵氏孤儿”的杵臼、程婴和韩厥,也有“将相和”的廉颇、蔺相如。
充满着历史气息的丛台,对于文人来说是令人遐思不止、十分浪漫的。
在清末小说《二度梅》中,丛台作为男女主角分别的重要场景地出现,据说此故事颇令当地百姓感动,而在据胜亭圆拱门门楣上刻上“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字以为纪念。
如果去登丛台,不妨试着找找看。
丛台一行,我们虽然对耳熟能详的故事没什么感慨,但切实的被丛台本身的文化风韵所感染了。
以至于下来的时候,看见那些木头上剥落的油漆和有失修缮的裂纹,都觉得很有韵味。
就这样一个颇具“古风”的历史名胜,通票只要五块钱。
如果不是带着小朋友,或者一心瞻仰古代先贤,七贤祠不去也罢。但哪怕就是“丛台”一地,这个价格也实在低到不可思议,简直就跟二十年前的公园门票差不多了。
最后,附上丛台公园的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06:00-21:30
票价:公园免费,登上丛台参观5元
地点:邯郸市中华大街159号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旅行攻略、故事与各地美食,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
丛台很有地方特色的石刻壁画
参考文献:
(1) 丛台故事. 邯郸市丛台公园
(2) 肖东发主编;刘传英编著. 亭台情趣 迷人的典型精品古建.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5.04.
(3) 郭军宁.丛台:赵国崛起的象征[J].百科知识,2011,(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