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担担油茶 难以抹去的温馨滋味

2019-04-22     江湖饕客向东

油茶是比芝麻糊更早的一种面羹食品。在我国北方地区,亦把这种小吃称为“面茶”。面茶是一种以小米粉为主料的粥羹。用熟芝麻、麻油、麻酱、盐和小米粉煲成粥羹状,一般冬、春季食用最多。面茶还可加白糖制作成甜味面茶,常作为早点、夜宵。面茶在北京小吃中多在下午售卖。有诗道曰:“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然而在巴蜀,茶和蜜,西周时期就已是古蜀国的贡品。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时候,古蜀先民就用香茶来冲泡加了盐和蜜的麦面、米粉,这就是早期的“五香油茶”。虽说叫油茶,但后来四川之油茶却是与“茶”毫不相干。四川油茶,是以糯米粉与大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在风味和口感上与别的油茶大不一样,带有浓郁的川味特色。油茶在巴蜀各地,是秋冬之际,尤为是夜晚和清晨的一款价廉物美,热身暖心的风味小吃。过去大凡秋冬时节,凌晨的屋外寒气袭人,此时此刻温暖的被窝是最让人依恋的。半梦半醒之际,寂静的屋外,一阵阵悠长的担担叫卖声由远而近地轻飘入耳:“吃油茶——哩——热油茶!”起初,那诱惑尚能抵御,连叫几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就渐渐地让人口舌生津,饥肠咕噜,随即抛弃温暖的被窝,翻身而起。

清晨,油茶车车便缓悠悠走过小街小巷,很温馨、也很蛊惑空闲了一夜的肚肠。

担担油茶

旧时的成都,挑担卖油茶的不少,大都夜晚和清晨出来。晚间,路灯昏暗,寒风四起,冷冷清清,一听见担担油茶的叫卖声,老远就闻到那冒着热气的担子上飘来的阵阵香味,就觉得身心一下暖呼呼的,忍不住要“宵个二道夜”(川话“宵夜”即吃晚饭)。特别是那些上夜班回家的更是不会错过。食者多不拘一格,端回家的、蹲着或站着的,当小贩和蔼地问清了各自的口味,麻辣或五香的,只见他用一竹提子,从瓦坛子中舀出米糊糊倒进瓷碗里,娴熟地放上辣椒面、花椒面、撒上几颗酥黄豆和大头菜末、炒盐、葱花等佐料,然后抓上几根脆馓子捏碎堆在油茶上,再放上一根小汤匙就可吃了。那油茶热烫香美,麻辣多滋,加之黄豆馓子酥脆可口,一入口便是香气乱串,一进肚则立即周身暖和,好不舒爽,好不惬意。

担担油茶,除麻辣香烫外,还有五香、椒盐、咸鲜等风味。这是一种极易消化的素食小吃,大可不必为腹饱影响睡眠而担忧。成都许多人亦将油茶作为秋冬最适宜的早餐,尤其是上班一族和学生们。记得在读大学的几年间,一到秋冬油茶就是我的首选早点,甚至是在夏天,心里一想起那滋味,就盼望秋去冬来,好品赏油茶的美滋美味。吃一碗热热闹闹的,麻辣香鲜的油茶真可暖和一整天。

我读小学时的成都东府街和南府街的油茶、三合泥、油炸馓子、麻花、碗豆糕、蒸蒸糕、甜咸豆花、卤肉夹锅魁、汤锅萝卜等满街飘香,给我童年留下了不少令人垂涎的记忆。这条街有三家卖油茶的摊摊,都是下午摆在街沿边,一直卖到晚上。油茶是米粉炒熟、加热,再加熟清油和盐,在锅里搅拌煮熟而成,褐黄颜色很像是泡的茶汤。一碗油茶上面洒点葱花、大头菜颗粒、搓碎了的油炸散子和匀,吃在嘴里香香的,吃了一碗还想二碗。价格也不高,记得才四分钱一碗。每到晚上来吃油茶的人更是不少。这条街上还有一家专门卖油炸散子、麻花和豌豆糕的小店,因那里的东西炸得好,除了零售外还有专门提蓝子的小贩来批发。这些小贩提着篮到茶馆或沿街叫卖。满街油炸散子、麻花、豌豆糕飘香。尽管以后几经变迁什么也没有了。但这小街还是曾给老百姓带来许多温馨和乐趣。

街边的油茶摊,就是一锅迷糊糊,一点都不好吃。

油茶风味

成都过去也有不少油茶店,堂面不大,简陋得很,但在油茶的制作上,比担担油茶要讲究得多。大多是当街一口大灶和大铁锅,把糯米粉、大米粉加香料粉炒熟炒香,再加进菜油、盐和水熬煮成茶色稠糊糊,面上油光发亮,不断鼓泡冒着缕缕白雾,如云卷云抒漂浮在清晨的雾霭中。然后一大锅油茶以微火保温,若有食者,即舀一铁勺徐徐倒进碗中,撒上油酥花生、黄豆、大头菜末、榨菜末、葱花,再掰一把馓子在上面就成了,这就是五香油茶。麻辣油茶则是在五香油茶的基础上,撒上辣椒面、花椒面即可。

而店堂内大多是黑乎乎的,满屋子热腾腾,香喷喷的气味,摆有几张小方桌和长条矮凳,你依我靠吃得热闹。有的老食客有时还要高喊一声:“三桌的,多加把馓子哈!”,有的则叫道:“一桌,加根油条!”灶头上打料的顺声音瞄一眼回道:“晓得了,等到起,马上就来!”那油茶端来后,用汤匙一搅合拌匀,舀一勺缓缓送进嘴里,那嚼馓子的“嚓嚓”脆声满堂尽响;随之花生黄豆的酥香,大头菜的咸香,葱花的清香,伴随着滚烫油茶的米面香味,真的让人吃了还想蔸着走。有人似觉香味不足,则要添加根刚出锅的香酥浓浓的油条。若是麻辣味的,那更是麻辣之味入口,顿时脸红筋涨、大汗直冒,更有甚者还嫌不够厉害,则自个把放在桌上的辣椒面碟子舀一勺,拌合起来,方才吃的过瘾。吃完了的,一走出去,个个是红光满面,精神气足,一副心安理得,自在安逸的神情颇为让人注目。

过去,在父辈年轻时的年代,常把炒熟的米粉装在一个小布口袋里,再包些辣椒面和盐巴,作为出远门务工路途上的干粮,饥饿时,找个人家或饮食店要点开水冲泡在携带的碗中,搅合搅合,散上盐把与辣椒面就算一餐饭了,现在想来真真是有些令人辛酸啊!

麻辣油茶搭配香甜银耳羹,算是很讲究的奢华了

川东还有一种叫猪油茶的,算是一种荤油茶了吧。这种油茶,既不同于藏族的酥油茶,也有别于新疆、内蒙的奶油茶。按照川东山乡人家的说法,“赶场不喝茶,半夜回家路上爬;下坡不喝茶,脚杆打闪路更滑。”可见人们对猪油茶的依赖程度了。川东的猪油茶是用化猪油、新鲜茶叶炒香,加清水小火煨熬三个多小时端开,用木瓢将锅底茶叶压揉成末,然后滤掉茶叶渣;锅洗净下骨汤,放入肉粒,盐、有冷水调和好的豆粉、面粉,放猪油、香油小火烧开即可。吃时盛于碗中,散上十余颗油酥黄豆即可。猪油茶色泽金黄、茶味浓醇、油而不腻、香美可口,很是醒脑提神。

在川北一带,特别是阆中,“油茶”和“馓子”也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以前的油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准备好面粉,再将羊肉或羊油切成肉丁,将肉丁、面粉、盐等作料依次下锅,用小火将面炒到颜色由白变黄即可。回族的油茶,色黄味香,冲后碗内没有疙瘩,一般可保存二至三个月不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发霉。馓子,也是回族的一种油炸小吃。馓子是先将面自然发酵,搓成藕状大小后再发酵,依次将面条套在手指上作纺车状运行拉成面圈,再用两根长筷套住面圈下油锅翻炸成金黄色梳子状即可。

馓子是吃油茶的标配

我在阆中采风,寻找到一家百年老店,店的主人是一位65岁的老人,仍然在默默坚守着油茶的古风老味。他戴着白帽,正在手脚麻利地舀油茶。只见他将一勺勺橙黄色的油茶盛在一个个碗里,然后又将一把馓子捏成小段放在上面,最后再把冬菜、葱花、捣碎的花生米和芝麻、辣椒等佐料放在馓子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馓子”就这样上桌了。吃客只要用调羹搅匀,就可以慢慢享用了。古老而又现代的油茶馓子,成为阆中名特小吃中令人十分感动的,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情和人文景观!

油茶是巴蜀地区的风味小食,各地都有。无论什么油茶,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算不上高档滋补食品,但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从秋冬御寒的功能而言,确实是一款美口暖身的佳馔,更主要的是,他从根本上满足了川人“吃香喝辣”的饮食喜好,故而广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风味小吃。

于今,虽没有了挑担油茶和油茶专卖店,但在综合小吃店大都有油茶卖,特别是花会、灯会、庙会、小吃展、美食节中,几乎家家小吃摊点都在卖油茶,甚至还有袋装的油茶卖,用开水冲起就可吃,虽有盐味却无滋味,不难吃却也不好吃,更谈不上那种风味与风情,吃情氛围更是相去甚远了。

蒲江西来古镇巧姑传小食店的油茶朴实无华,很让人感动。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19.02.21 成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U9DGwBmyVoG_1Zac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