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九:竟成圆独霸川南堂

2020-03-10     江湖饕客向东

民国4年(1915年)前后,由风头正盛的聚丰园老板李九如发起,邀请三合园、枕江楼、荣乐园、颐之时、玉珍园、竟成圆等一百多家成都城中的“南堂馆”老板,在少城公园永聚茶社开会,成立了饮食行业的民间行帮组织“成都燕蒸帮”。每月采用“吃转转会”的方式开会(即轮流到各大餐馆开月会,并在那里聚餐),来议事或调解帮内餐馆间的日常纠纷,同时交流烹饪技艺、品评各家名菜。就此形成了燕蒸业行帮之不成文的规矩。

其后,行业论道,一致公认荣乐园的汤及蓝光荣之白案、枕江楼龙元章的脆皮鱼、晋临的填鸭、哥哥传的坛子肉、蜀风的凉粉鲫鱼、广寒宫的豆瓣鱼、颐之时的开水白菜与干烧鱼翅、白汁鱼唇、竟成圆的芙蓉鸡片、耀华之西餐、明湖春之葱烧海参等,为蓉城名菜佳肴之绝品。

各位看家,其中点出的一家江湖新人,一出道便一鸣惊人,这即是本章要讲述的川菜名店“竟成圆”。

1923年,在成都名店林立、高手云集的味道江湖,脍食人口的包席馆、南堂馆、红锅炒菜馆真是难以尽数。然而,冷不丁在市中心的青石桥南街,呼啦啦又冒出一家叫“竟成圆”的包席馆来。创办者是位叫陈汉三的人,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而定名“竟成圆”。且携二子陈伯勋、陈仲篪一道经营。竟成圆起初亦和其他包席馆一样,只承接席桌,不卖零餐散客。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初来咋到也不睬祸事,但作为一家包席馆,要想在荣乐园、聚丰园、姑姑筵、颐之时等声望显赫的名店中分得一杯羹,站立起来,却也非同易事。故而竟成圆初期之经营也十分艰难,到三十年代,生意便大有起色,在同业中以货真价实而著称,在食客中也享有味美价廉的口碑。但此时,陈汉三的两子陈伯勋和陈仲篪却闹分家。于是,30年代末陈汉三便把青石桥店交给老二经营,在新南门南河边又开了家新店,由老大陈伯勋独自经营。

六十年代的竟成圆餐厅

水做成都,水丰则桥多,历来,大凡临江靠桥的餐馆、酒肆、茶社都生意兴隆,恐怕是占尽上风上水的缘故吧。在新南门桥头的竟成圆也不例外,一开张生意就红红火火,煞是喜人。陈伯勋独立经营后,发现生意虽然不错,但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就把原先的包席馆转变为“川南堂”餐馆。所谓“南堂”,也叫“南馆”,是旧时成都的“江南餐馆”之简称,多为江浙人所开,陈设雅致、设备齐全,显示江南派头,以经营江浙风味、南方海产、水产、燕鲍翅参席宴等为特色。其后,川人吸其经营之所长,代之以川味,经营零餐并承办宴席和出堂等业务,形成更具经营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综合性餐馆,而称之为“川南堂”,“竟成圆”即是其中之典型代表。

这一转变大方向是对了,但陈伯勋又发现其厨师班子不得力,于是便请来当时成都最著名的餐馆“荣乐园”掌门人,川菜大师蓝光鉴商议,帮他重新搭建了一套十分强劲的厨师班子。这样,先后来竟成圆主厨的便有刘读云、汤永青、谢海泉、龙元章、林万佑、易正元、张兴发、刘建成等川菜名厨。尤其是刘读云、谢海泉、龙元章三人,在江湖上那可是非同等闲之辈的人物,名气响当当得很。刘读云出自荣乐园,是蓝光鉴之高徒,以“菊花鸡”享誉食界;谢海泉则出自老牌名店正兴园,其“鸡豆花”名冠食苑;龙元章原为枕江楼得力干将,其绝活“糖醋脆皮鱼”无人能比。三员大将不仅身怀绝技,还分别给竟成圆带来不少当家名菜,像:生烧筋尾舌、三丝鱼翅盅、糖醋脆皮鱼、奶汤大杂烩、酥煸豆泥、鸡皮慈笋、仔鸡豆花、菊花鸡、绣球珧柱、神仙鸭子、雪花鸡淖、砂锅豆腐、砂锅三鲜、砂锅鸡、砂锅全鸽等,尤其是谢海泉师傅亲手创制的“砂锅豆腐”、“仔鸡豆花”被誉为“竟成园一绝”。

竟成圆老板陈伯勋

陈伯勋格外注重菜品研发,他知道菜品及其品质是经营之命脉,因此时常到外面去收寻、学习,只要一听行道中说起,哪家馆子有道菜很好吃,他就要去品尝,更经常与荣乐园老板蓝光鉴一起交流取经,探讨菜肴制作和经营管理的经验。其后,竟成圆的坛子肉、砂锅鱼头、虾肉白菜、冰糖肘子、芙蓉鸡片、红油麻酱鸡丝、三菌烧鸡翅、大蒜鲢鱼等,都是陈伯勋与汤永清、谢海泉、龙元章等师父一起研发出来的传世佳品。从而使竟成圆的菜品形成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百菜百味的风格特色而享誉川西。

陈伯勋向来十分看重厨师的人品和厨艺,他不惜重金从各大行帮流派礼聘来名师大厨。竟成圆的盛极时期,最多曾拥有三十多位成都厨界高手,一时间让同行羡慕不已。有了这些个名厨和名菜,竟成圆一下就站在了蓉城餐馆酒楼的前端。而陈伯勋更是如虎添翼,进而一举打破父亲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对竟成圆进行了大胆地经营改革。他把竟成圆逐步改造成了酒菜面饭,吃喝玩乐为一体的餐馆酒楼,在吃喝之余也能休闲娱乐。拿今天的餐饮格调来说,竟成园便是开了“休闲餐饮”之先河。

竟成园鼎盛时期,其经营面积达1500余平米,餐馆不仅经营南北大菜,同时还以新派川菜、家常风味为特色,一时间成为蓉城最好的“川南堂”馆子。食客在餐馆既能吃到各种高档山珍海味、定制燕鲍翅参席,还可以在后花园里游玩,赏花观景、品茗聊天、恰谈生意,照相留影。更为美妙的是,竟成圆还开展有河上乘坐龙舟,漫游锦江,在船上聚餐喝酒、打牌下棋的餐饮娱乐项目,颇有唐宋五代成都船宴之雅韵。竟成圆因此而名噪蓉城,成为引领新风尚、新潮流的先锋。文人名流、官商贵户,大众人家蜂拥不断,尤为是在节假日,更堪称疯狂,生意自然是蒸蒸日上。

竟成圆之坛子肉

到40年代中期,陈伯勋的竟成圆已是嫌小了,容纳不下大批量的客人。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请来工匠,在后院建造了一个600多平米的大餐厅。陈之原意是用来承办大型婚喜寿宴。然而殊不知刚一建成,便被当时在华西大学任教的美国和加拿大教授看中,特意找到陈伯勋,要他把大餐厅租借出来,以便他们每晚举办舞会。如此,每晚来跳舞的华西大学中外师生多达一两百人,吹吹打打,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竟成园简直就成了成都市民看老外、观美女、开眼界、凑热闹的一大花哨景观。更成为成都一家环境优雅、颇具品位的高档舞厅。几乎是达官贵人、文化、工商、“白领”阶层休闲消遣的乐园。这一来竟成圆当然是名利双收,在川西坝子传为佳话趣谈。

整个40年代,以餐饮休闲为特色,集名师大厨、名菜佳肴为一堂的竟成圆,先后接待了许多中华各界知名人士。如1943年11月15日,文化艺术界就在竟成圆为叶圣陶先生庆祝五十大寿,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祝寿活动。全国不少文化界名人,像谢冰心、陈白尘、叶至善、李济深、刘开渠、张恨水等名流都有参加,还在竟成圆办了十几桌宴席,“鸡鸭鱼肉、蒸烧炖拌齐全,为祝寿增色不少”。

竟成圆优于别家餐馆的,也最为食客称道的还有他餐馆后院,频临南河的茶园。茶园里翠竹绿树、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河水潺潺,颇有诗意画境。更吸引食客和茶客的是竟成圆自己焙制的茉莉花茶。陈伯勋专门派人从乡下采收回新鲜茉莉花,亲自指导炒茶师孙德理每天清晨烘炒出新鲜茶叶,用这种现烘、现炒,河水现泡的茶,那茉莉花香和茶叶之清香,真是浸人肺腑、荡气回肠。如此而诱得成都老茶客,尤其是喜好喝早茶的,一大清早便鱼贯而入到茶园品新茶、闻鸟语、观河景、迎茶友,然后顺便又在竟成圆吃点早餐,这日子过得好不舒心悠闲。竟成圆为方便那些个前来游园、荡舟、喝茶、打牌、下棋等客人,还特意推出一些特色小吃,且做得十分精致可口,像鳝鱼面、素椒杂酱面、酸菜肉丝面等,每天少说都要卖出好几百碗。这样,普通百姓、平民人家也携儿带女前来游玩。

七十年代成都盐市口的竟成圆

1940年代末,竟成园曾一度迁至悦来场,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一直经营到1961年陈伯勋因病去世。196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而又再度迁到总府街,由特级厨师张利民主厨。记得那时我刚读中学,有个表哥在竟成圆事厨,父亲平日里最爱吃炖蹄花和炖肘子,每逢父亲生日,表哥就要叫我去竟成圆给父亲端一大搪瓷缸钵坛子肉或冰糖肘子,当然这是表哥的心意了。63年那年父亲的生日,我中午去到竟成圆,表哥正在灶上忙碌,将我带到一旁的原料房,不多一会儿,表哥端来一钵热腾腾、香喷喷的烧田鸡(青蛙)叫我吃完了再端份坛子肉回去。那一大碗青蛙,油色黄亮,蛙肉白嫩,鲜香扑鼻,我连汤带肉吃了个碗钵朝天,肚儿胀得都要爆炸了,口里不断打着饱嗝,哪香美气味直冲脑门。要知道那时刚度过饿殍遍野的三年自然灾害啊,能吃上一碗白米干饭就是天大的福分了,哪个饿痨像就可想而知了。这鲜烧田鸡无疑是天赐佳肴,飞来的口福,让我永世难忘,以至后来进入餐饮行道,每每提起竟成圆,我都会感到一阵心热,有种难以言喻的亲切与温馨。

六十年代后,由于竟成园的名声与技术,其后多次派出厨师班子赴国内好几个大城市支援当地川菜馆,像北京“人人大酒楼”、“首都宾馆”,后来都成为著名川菜酒楼。1983年,竟成圆川菜馆在美国新泽西州开业,这是继纽约荣乐园之后的第二家著名川菜馆落户美国,名厨陈廷新携十名大厨主政,推出鱼香八块鸡和鱼香茄子,被美国食界和传媒赞誉为:“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味道隽永,让你味蕾留香三日不绝”。

1994年底,竟成圆成都原址新大厦落成交付使用,竟成园再度恢复几十年前的经营风格,成为一座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并于1995年荣获国内贸易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欲知竟成园之后,又有哪路英雄出山,亮相江湖,请看下回道来。

80年代之成都竟成圆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老顽家·教授堂”顾问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3.10 成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OevEHEBfwtFQPkdYJ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