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浊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水湿停滞怎么办?

2019-12-23   五行健康辩证

数千年前一些名医大家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都会造成“湿”留体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湿气重的另一种表现——“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为什么会湿浊内生?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而且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使脾失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盛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亦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或为痰饮。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湿性重浊黏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因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互相影响。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湿浊内生怎么办?

、适量运动:运动出汗就是人体的一种排水过程,每天坚持运动可以缓解体内湿气。

、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善用生活中的各种食材除湿,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淋湿之后去除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火,也能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

、避免湿润的环境:环境过于潮湿会导致湿气入侵体内,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生活环境的干爽,避免穿湿润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室内湿气过重的话就需要多开窗通风,同时也不要直接睡地板。

、饮食清淡适中: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 。生冷的食物、冷的饮品,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不利湿气排除,不宜经常食用。


温馨提醒

1、图文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未涉及具体用药)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2、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3、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可提出,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