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师用绘画技巧启发女弟子丁至云

2019-09-25   王培俊5188

一、津门梅派大家丁至云

津门梅派大家丁至云

丁至云 (1920-1989),京剧旦角,原籍河北武清,世居天津。她出身名门,为梅兰芳之弟子,在国内享有盛名,可谓青衣大旦,有“北丁南言(慧珠)”之美誉。丁至云的梅派戏循规蹈矩,展现了梅派的亮丽光彩,有口皆碑。

1956年8月,天津国营京剧团--天津市京剧团正式成立。杨宝森的宝华京剧团全体成员70余人与原天津的共和社合并全部参加天津市京剧团,杨宝森、厉慧良任团长,丁至云任副团长。由此可见,丁至云在天津京剧界的地位是何等崇高。

丁至云当年曾在上海“梅花诗屋”接受乃师梅兰芳先生开蒙时同绘画有关的启发,梅花诗屋是当年梅先生在上海思南路寓所里的书斋。

二、“梅花诗屋”受教诲

蓄须明志

抗日战争期间,梅先生出于爱国热忱而避至上海,并蓄须明志,不在登台。常在诗屋里挥毫作画。四十年代丁至云初进梅花诗屋向梅先生问艺时,见到诗屋四壁布满花卉、翎毛、佛像、仕女图之类画稿,其中有一幅梅先生精心绘制的《美女簪花图》,看上去格外清丽、隽秀,但画面上的美女却没有画眼睛。

丁女士不详缘由,便向乃师请教。梅先生告诉她,眼为心之苗。绘画如同登台演戏,眼睛所表达的情感,有时是语言难于替代的。所以,在没有把握准情绪的时候,需要用心血去构思。晋朝大画家顾恺之对画眼睛的态度就极为审慎,每画成一幅美女图,常有数年不点眼睛的事。

当年梅先生在梅花诗屋向丁女士授业时,常结合绘画艺术对她进行启蒙教育,他常用齐白石老人关于绘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经验之谈,启发女弟子演戏要讲究含蓄美,做到戏外有戏,戏外生情。

他说,演《贵妃醉酒》,若在台上把杨玉环精神的空虚、心里的苦闷宣泄无遗,观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了。梅先生从绘画艺术中引申出的精辟见解,孕含着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道理。

贵妃醉酒

三、功夫在戏外

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成为博大精深的京剧大师,同他在戏外所下的功夫有直接关系。他在研究了古画《散花图》之后,被画面上那风带飘逸、体态轻盈的天女形象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随后编演了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他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获得灵感后,创造出翩若惊鸿、宛如游龙的洛神形象;又从《寒灯课子图》的意境中,揣摩出《生死恨·夜诉》里韩玉娘的人物情绪。其他如《奔月》、《葬花》等剧,从化妆、服饰到身段、亮相,无一不从绘画中获得启示。梅兰芳不愧为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