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灵霞的出生以及悲喜童年

2019-09-29   王培俊5188

一、出生

鲜灵霞原名郑淑云,1920年1月17日生于河北省文安县丰各庄一个农民家庭。在鲜灵霞出世之前,其母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因此在小淑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父母就对这个胎儿寄以莫大的希望,老天保佑,生个儿子!当婴儿呱呱坠地后,使父母大失所望。

二、遭嫌

解放前,文安县是河北省有名的穷县,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有民谣说:“淹了文安洼,十年不还家。”因此农民们的生活十分困难。

困难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幼小的淑云天生的“高嗓门”,不仅没有引起父母的欣赏,反而常让父母大动肝火,被骂作是“天生要饭的声音”。

三、逃难

1923年文安洼又洪水成灾,房倒屋塌,人畜俱伤。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淑云的母亲不顾丈夫的反对,决心离家逃荒,到天津去找淑云的姨母,谋一条生路。

淑云的姨丈是个商人。家中除有一个小老婆外还有他的姐姐-一个极厉害的女人,淑云的姨母虽然是正房夫人,但却有位无权,只好私下里托了许多人,好歹在西南角南大道大酒缸胡同为郑家母女暂时找了一间小房安顿了下来。

初来乍到身无分文的郑母靠邻居的帮助,在马路上摆摊“缝穷”。淑云的二姐,到西南角一家商店去砸核桃挣几个零钱,勉强维持生活。

四、蹭戏

西南角西去数百步,便是桂和戏院,距郑家母女租住处仅隔着一条街,小淑云常常听到从戏院传出评剧的锣鼓和演唱之声,像勾魂似地吸引着小淑云,使她做梦都想到戏院里看个究竟。为了满足女儿的好奇心,郑母更加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两张戏票,大大方方地进了桂和戏院。娘俩儿好像过大年似的,高高兴兴地坐在观众席上,欣赏着从未看过的评剧。时年七岁的小淑云,虽然尚不懂得戏曲艺术,但传统的戏曲样式和精彩的演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她。从此,她便常偷偷地一个人跑到桂和戏院,仗着人小机灵,躲过“门官”的眼睛,从人群里挤迸戏院,看“白戏”。这也是她悲苦的童年里一大乐事。

桂和是个小戏院,观众的坐席离舞台很近,舞台也很矮小。小淑云是混进来的,当然没有座位,她只好趴在台口看戏。这却给她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能听清演员的每一句唱词,而且能看清演员的每一个动作。